工信部《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解读
七海资本管理合伙人许良杰称,2014年,中国总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2015年,头盔公司仅剩下60多家,估计还会再死掉一批。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4/289744.htm在硬件设备之外,争夺很快进入了线下VR体验馆。
2014年10月,眼界科技在深圳开设第一家体验馆时,合伙人傅李程回忆,前来的客人热情高涨,仅靠着一台设备,单次20元的体验收费,开业第一个月收入就达到了6.6万元。
短短一年多以后,VR体验馆几乎开始遍地开花。傅李程说,对于小生意人而言,这是一种容易复制的商业模式,但在抢占市场和赚快钱的心理之下,难免变得浮躁。
弊端很快显现,技术、设备的参差不齐,内容资源、效果以及更新速度的制约,导致体验馆的模式也出现了式微的苗头。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VR的大众普及阶段,一旦客户无法获得良好的体验,扼杀的将会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基础。
今年或陆续出台标准
日前,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指出,在当前的竞争形势之下,虚拟现实行业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避免一哄而上。
《白皮书》提出,通过设备标准要求,排除市场上概念混淆和低质量的产品,保障消费者的起码体验,促进产品的合理竞争。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VR同时还是各国之间争抢的高地。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曾指出,虚拟现实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之后,计算平台的又一大事件。
然而,中国无论是高性能的传感器、底层开发技术,还是在图像拼接、播放器等领域,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深圳橙子科技CEO涂庆博指出,中国在发展VR产业时,不应只停留在“拿来主义”,并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使其愈发低端。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和内容制作的追赶,避免在未来的VR生态布局中处在产业链末端。
当前的一个制约在于,无论软件还是硬件,中国都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各类虚拟现实设备之间还无法实现通用,导致难以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徐强指出,这导致了每一家都在做自己的生态链,搭建自己的平台,实际上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内容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刁石京认为,推动VR产业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争取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三是要完善产业链布局,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作为《白皮书》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设备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华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院正在做相关调研,今年之内,预计将会陆续出台包括内容制作、终端显示、软件平台开发等在内的相关标准。
“目前大众甚至部分厂家对VR的认知都不够清晰,建立标准既在于形成规范,同时也发挥互联互通的作用,让不同的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刘华益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