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隐含着什么 不要被忽悠了
大概是2015年5月份,我与彭剑锋老师、施炜老师去一家非常著名的工控企业交流,他们的老板一直在讲要做工业4.0,要做智能工厂,甚至已经开始和某家电企业合作。当时他说,要引领未来智能工厂的标准,像英特尔一样占领智能工厂的制高点。回来以后,针对他们的情况,我进行了思考,并写了一个项目建议书。这个建议书的核心就是要从价值逻辑出发,否则可能会有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2/287454.htm我们先来看看英特尔。坦率地讲,英特尔在做平台战略的时候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在无意之中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无意中,富士通曾经让英特尔生产游戏机的芯片给了格鲁夫启发,因为,根据摩尔定律,IT产业,计算的效率是关键,而芯片是效率的核心,所以做芯片必然会很有前途,于是花了大概几万美金,从富士通手里把芯片专利买过来,开始存储转向了CPU。但做着做着,发现客户并不买账,为什么呢?因为客户花了大价钱买高效率的芯片,但是电脑整机的效率并没有提高。因为,其它的东西如声卡、显卡等等不配套。所以就逼着他们开发总线,如是,英特尔联合IBM、微软、惠普等巨头形成一个行业联盟,进行总线开发,并进行开放,形成一个软件开发平台,让所有的应用基于该总线进行开发,于是乎,英特尔的春天来了,一不小心做成了标准。
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要做标准,我认为一定是做不成的,因为你没有人愿意让你去扼住他的咽喉,没有人必须遵循你所提供的标准。这个暂且不说,那么为什么英特尔做IT产业的制高点,形成标准战略就一定会成功,而我所讲的工控企业这么做会有问题呢?
英特尔的成功是因为它为极大规模的用户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从而能帮助他的客户极大的提高盈利能力!英特尔创造的价值是极大地提高了客户的产品性能,而电脑行业本身的市场需求就是巨大的,所以一旦把这个产品改良之后,必然会赢得巨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它无意的标准,客户都愿意买单,一不小心就成了所谓的“标准战略”。
同理,如果我们要做智能工厂的标准或平台战略,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试想一下,美的也好、格力也好,假设它投资20亿去做一个智能工厂,这会为他们带来什么?洗衣机依然还是洗衣机、电视机还是电视机,产品本身并没有产品质的变化,虽然工厂的效率可能提升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减少了一些,但是这并没有节省多少,白白投入了20个亿,却没有让产品发生质的改变,没有让客户看到巨大盈利价值,我想,这么走是很难的。
所以,听起来非常美妙的工业4.0平台战略、标准战略,从现阶段来看,我认为是行不通的。不是工业4.0平台战略不行,是出牌的顺序有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客户、回归到价值,不断创造价值,不断成功,不断盈利,然后不断积累,不断摊销研发成本和固定成本,将来有一天是可行的,或者像西门子那样,能够通过资本的力量,不断进行整合。因此,尽管我们说战略思考要“从后天看明天”,但是战略突破一定是“从今天走向明天”。从今天现实的客户需求,从今天现实的问题出发,一步一步的走向明天!这是最根本的。
这是第一点,首要是要清楚业务逻辑和价值逻辑。
二、工业4.0是战略创新,而不仅仅是运营创新
从红领这个案例我们还可以得到第二点启示:工业4.0是战略创新,而不仅仅是运营创新。
为什么我反对把工业4.0等同于智能制造?制造只是一个生产运营过程,很多人把它等同于智能制造,这是有问题的。
我们看红领的智能制造过程,它的人机协同是很现实的,是有效的,它的关键不仅仅是运营创新,柔性化、流程化。它最本质的东西是战略的创新——C2M。即形成消费者社区,链接个性化制造云平台,实现从供应链管理转向需求链一体化管理。再假设格力、美的希望通过无人工厂实现个性化、柔性化订制,这是运营创新的范畴,这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另一方面,客户似乎也不太需要个性化定制洗衣机、定制空调,似乎是产品的进一步智能化更有需求。
客观地说,红领现在也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如果它最终把前端的消费者社区完全建立起来,然后整合后端的制造云平台,真正实现需求链的一体化,那它的未来不可限量。红领的成功绝对不是制造的成功,而是战略的成功。所以我们讲,要理解工业4.0,不仅在于运营创新,而更要着重于战略创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