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光伏首富之殇:从发家到“败家”的兴衰荣辱
伴随光伏业务高速成长,英利新能源的财务结构持续、快速改善,对天威保变的控制越来越难以忍受。2006年8月,英利在付出2500万元的代价后,夺回了一年半前失去的2%股份,此后还持续增持股份至74.01%。与此同时,苗连生还努力推动英利新能源赴美国上市,以获得廉价且自主的融资渠道。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2/286657.htm英利新能源上市后,苗连生开始策划介入上游原料市场,2008年3月投建了六九硅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9亿美元,项目总投资126亿元人民币。

英利新能源是光伏制造企业,以多晶硅为电池原料,本来不涉足原料环节。但多晶硅的价格在光伏行业井喷式增长后,像坐了火箭一样飞升起来:从每公斤22美元涨到33美元,再涨到50美元、100美元、300美元,到2008年前后黑市价格一度涨到500美元。
形势逼迫着苗连生必须采取行动控制原料价格的上涨,而他之前的合作伙伴、交恶后的竞争对手——天威保变,在多晶硅大省四川频频出手,连续收购、入股、投建了多家多晶硅企业,从而刺激了苗连生展开行动的步伐。
令苗连生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六九硅业成立仅几个月后,美国次贷危机就爆发了,进而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危机之下,多晶硅的价格断崖式暴跌,下跌幅度堪称恐怖。2008年,多晶硅的价格是每公斤300美元;到2011年上半年,跌至每公斤60~80美元;到2012年,更是跌至每公斤12美元,持续至今且有微跌。
屋漏偏逢连夜雨。为了治理大气污染,保定市政府在2012年10月18日强制关停了六九硅业的多晶硅生产线。
摊上这样的大事,苗连生的心拔凉拔凉的。不过他是一个军人,不会轻易认输,很快便展开了自救行动。
第一招是价格战。2009年3月,英利新能源在投标当时国内最大的敦煌10兆瓦太阳能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中,报出了0.69元/千万时的吐血价格,当时行业的成本价是2元/千瓦时。此举旨在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英利新能源的目标是“全球出货量第一”,这一目标后来真的实现了。
第二招是赞助世界杯。英利在2010年和2014年分别赞助了南非世界杯和巴西世界杯,开创了行业先例。据报道,它仅在巴西世界杯上就花掉了7000万美元,折合约4.3亿元人民币。
媒体一般认为此举愚蠢,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到2013年年底,英利的负债率攀升至92.2%,高居行业榜首,其三年累计亏损也超过了82亿元。英利是一家上市公司,它要怎么向美国资本市场证明自己没问题呢?最直接、最快捷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去一个全世界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任性地花钱。

▲图注:英利巨资赞助2014巴西世界杯
不过,虚张声势只能起一时之效,不能扭转英利所陷入的现实困局。2015年年初,英利还交出了“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宝座,随后又爆出“关停工厂”以及“财报问题”新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醒过来的投资者,慌慌张张地跑到纽交所抛盘。
2015年5月19日,英利股价单日暴跌37%,盘中一度跌至接近50%,收报于0.94美元/股,5月29日略微回升至1.01美元/股。
股灾后,英利集团于5月25日,组织召开题为“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生存”的全体员工大会。会上,苗连生将一切重大责任归咎于自己,承认犯了“战略性失误”,并恳请员工与他以决心突出重围,重回行业之巅。为了显示诚意,他当场宣布“已拿出个人的全部身家帮公司渡难关,与企业共进退”;高官们也纷纷表示愿意降薪甚至“零薪”。

▲图注:苗连生在英利股价暴跌后的员工大会上
此后几个月,英利新能源为应付到期的短期债务,频频出售电站资产,到2015年8月已经出手了54兆瓦电站项目。
尽管英利已经破釜沉舟,但市场并没有点赞的意思,其股价长期徘徊在1美元左右,有被迫退市的风险。为了避免退市,2015年12月28日,英利宣布采取“10并1”的并股方案。
然而这个方案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终还得请出如来佛祖——银监会来压阵,以约制各方,免得局面失控。
接下来的大戏将如何演绎,苗连生和2.6万名英利人未来的命运如何,春节后应该会有答案。
可对于苗连生而言,这个春节不好过啊!
【二】施正荣:催生一个产业,然后出局了
换一个话风,梳理一下与苗连生风格迥异的施正荣的光伏幻梦。
施正荣是中国光伏行业的教父级人物,被视为催生了整个产业的人。在财富量级上,他也远超苗连生,曾于2005年问鼎“中国首富”宝座。而他所缔造的无锡尚德,不仅长期是无锡市的一张城市名片,而且是中国光伏行业的龙头级企业。

▲图注:施正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