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道者or探路人:汉能李河君到底扮演了什么?
“移动式”太阳能设备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6315.htm为了进一步扩大下游的技术应用,汉能在2015年先后与宜家、特斯拉、Formula-E、阿斯顿马丁、美丽家园等不同领域的企业跨界合作,将柔性薄膜发电技术应用于汽车、帐篷、背包、手机,甚至是衣服上。
为什么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是“移动式”应用?因为李河君根本不看好地面光伏电站。
人们现在使用的火电、核电、石油等所有传统能源都是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效率非常低。比如,100W的太阳能传送到地球,通过传统能源间接取得的能量,人类只能利用其中的1%-2%,而且还必须通过燃烧才能取得,效率很低且带来大量污染。而现在,薄膜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已经达到30%,没有污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可是,相比火电和水电来说,太阳能最大缺点是发电小时短,一年1000到1600多个小时,而水电平均4000多个小时,火电7000多个小时,经过高压输送电的成本非常昂贵,相当于一部火车10节车厢只有2节有货,其它8节没货。“薄膜发电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布式、移动式发电,仅依赖于做地面电站的路子完全是错的。”
目前,李河君已开始紧锣密鼓开发太阳能全动力汽车。驱动一辆汽车走80-100公里其实只需要10度电,而汉能的光伏薄膜覆盖车身可以形成一个2-3KW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那么如果将6平米高效砷化镓柔性薄膜电池集成于车身上,在日均4小时光照下,就可以驱动一辆一吨的汽车正常行驶80-100公里。在李河君心中,电动汽车颠覆传统燃料汽车终会到来,“那将是一个万亿产值的大变革。”
契合政策借势得势
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敢于冒险,但是冒险跟赌博是两码事,企业家冒险在于他知道可能最坏的结果在哪里,同时可以承受,这就可以干。一个人如果连冒险精神都没有,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什么都不敢去动、不敢承担那不行,所以,企业家精神第一条是为信念而干,敢于担当。而企业家的冒险创新又离不开政策支持。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母公司的有力扶持,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一大优势。
汉能薄膜发电实际上就像一个孩童,如果父母不培养它,它很难长成。比如它卖设备,没有人买它的设备,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有汉能知道是什么东西,母公司通过买入设备把它扶持起来。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局时,外界简单认为光伏产能过剩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越位”、深度介入和过度“扶持”,造成了一哄而上。然而,如果没有政府扶持又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比如,现在美国的游戏规则对新能源企业非常不利。传统能源寡头体量庞大,有能力影响国家能源战略的制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担心饭碗被抢,每年花费数千万美元进行政府公关,干扰新能源企业发展。所以,美国新能源企业都很羡慕半导体和互联网行业,因为这一领域的新企业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
市场经济主要依靠“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有形的手”无用。作为关乎国家命运的领域,新能源行业的顺利发展不仅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看不见的手”,而且需要“有形的手”提供强大的政策引导、产业保护甚至外交支持。
李河君认为,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特性为中国的新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目前,中国的太阳能产业犹如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由于坡度很大,仅凭汽车自身的马力一时很难开上去。这时就需要坐车的人帮助推一把。把汽车推上平坦的大道,推车的人也可以享受坐车的好处了。
2007年之后,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产值就雄踞全球第一,且全球占比逐年提升,即使欧美发起“双反”、提高准入标准,也不影响中国持续扩大优势。中国政府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和扶持态度具有持续性,这既是优势,也是形势所迫。中国现在是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电力消费国、第一大煤炭进口国、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实际上,中国的煤炭和天然气都只够开采30年左右,石油还不到10年。也就是说,30多年以后,中国将面临无煤可挖、无油可采、无气田可开的困境。为了中国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太阳能发电和可再生能源是唯一出路。
李河君深信薄膜太阳能发电正在掀起一场不亚于互联网的、终极的人类能源利用的革命。目前,国家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汉能的薄膜发电与其中的五个产业有关系,分别是高科技、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因此,汉能的最大优势不在技术,而在方向。“企业发展最重要是顺势而为,汉能现在很挣钱,事实证明未来新能源也必将是最挣钱的经济点。”
为“中国主导”扫清障碍
在新能源技术革命的大趋势下,李河君要力推汉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主导”。在这一过程中,汉能将会遭遇各种风险和障碍。越是行业领先企业,越是担心方向选择出现错误。
领先企业出现方向错误的例子有很多。比如IT巨头微软,因为长期在PC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比尔?盖茨经常会“预测”未来行业会如何演变,但现实常常出乎他的所料。因为,他的任何预见都有一个前提:微软就代表未来。什么都会纳入自己公司的框架,可能是企业家一种自恋的心态。但是,微软并不掌控产业链,无法主导未来的产业走向,如果“猜”错了,除了会将资源耗费在错误的地方,也会丧失产业变革的先机。所以当苹果和谷歌崛起之际,微软光芒渐趋暗淡。
李河君曾表示:“我们现在有很多想法与预测,将来大家会觉得可笑。因为我们往往高估了一到二年的变化,而低估了十年的变化。”
在李河君看来,企业需要从四个维度衡量自己在产业链竞争中获胜的核心战力:
一是最佳成本结构。企业依托成本领先策略来扩展竞争力时,要素(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仅仅是起点之一,企业还必须迅速通过规模与技术进步来进一步扩大成本优势。
二是专业创新。包括技术、产品、服务等多个层次的创新内容。企业在自身的专业范畴内,持续地精耕细作,依托不断积累的文化底蕴,拓展新的专业能力,这种优势是其他企业不可购买且难以复制的。
三是资源控制。资源指的是企业占有某种关键原材料,或者拥有垄断性的销售渠道。
四是产业链主导力。除了能实现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整合,最关键是领先、高效的研发,即李河君所说“技术永远领先”。
在晶硅太阳能时代,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上游核心环节原材料晶硅的生产掌握在日本的2家企业手中,但日本夏普研发出玻璃底板替代大面积晶硅的技术,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实现盈利,该产业的核心环节随之改变。在李河君的观念里,要打赢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争夺战,一定要靠极具魄力的研发和创新。
最专业化的公司才能赢得最强的产业链竞争力。汉能20年只干了一件事情——清洁能源,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连一瓦火电都没干过,全部是清洁能源,这是李河君引以为傲的企业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