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市场分析 > 移动通信智能卡产品酝酿新变局

移动通信智能卡产品酝酿新变局

——
作者: 时间:2006-08-11 来源:www.ednchina.com 收藏
       以SIM卡为主的中国移动通信智能卡市场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高额利润阶段、差异化技术进入SIM卡市场阶段和价格大战阶段。不论是富足的高额利润阶段,还是惊心动魄的价格战争,都只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移动通信智能卡产品发展的一部分,在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智能卡产品新的发展态势正逐步浮出水面。 
       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移动通信智能卡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在2000年以前,这一时期可以以容量为8KB的Phase2 SIM卡为代表,容量从3KB、5KB到8KB不等,一直持续了十多年,价格保持在50〜120元之间,其供应商主要是GemPlus、Schlumberger等来自国外的企业,且供应商之间保持着良好的默契,共同以相互之间没有差异而且长时间一成不变的同质化产品垄断中国的SIM卡市场,同时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阶段是在2001-2004年上半年。在这一时期,一批国内企业高举技术革新的大旗进入SIM卡领域。这些国内企业通过OTA(Over the Air)、Flash等技术,使SIM卡为各类移动增值业务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从而在移动增值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使SIM卡的出货量年均增长30%,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来源于32KB和64KB等承载了多种增值业务的高端SIM卡。第二阶段中,采用差异化技术进入SIM卡市场的国内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促使SIM卡逐步回归到合理价位的同时,各供应商仍能够保持40%左右的毛利率。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6/02) 

  第三阶段是从2004年下半年到目前,这个阶段的一大特点是价格大战空前惨烈,供应商惨淡经营。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类增值业务以及SIM卡新功能,运营商需要让来自不同供应商的SIM卡以完全统一的形象销售给最终用户,为了更好地控制SIM卡和SP供应商,运营商对SIM卡上的业务管理技术采取了标准共享制度,即无论是哪一家供应商提供的SIM卡技术,最终都必须成为运营商的标准,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推广,即使这些技术是某个供应商的专利,也必须对全体供应商免费开放。在SIM卡采购上,由于标准共享、功能相同,导致价格成为决定各SIM卡厂家合同量的最重要因素。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善于创新的公司优势全无,而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公司以及一些期望通过非正常经营手段在竞争中胜出的公司毫不犹豫地举起了价格战的大旗。在不到20个月的时间里,32KB SIM卡的价格从15元左右一路狂跌到4元左右,价格走低的势头远远超出了业内人士的预期。价格大战使大部分供应商疲惫不堪,业务走向亏损。如果说在第一阶段,所有的供应商都能日进斗金的话,这一次则有将近一半的供应商已经度日如年,甚至一些国际厂商被迫合并或选择了策略性退出中国市场。而部分公司坚持推崇的业务创新似乎除了徒增研发开支外,在市场上基本得不到回报,中国SIM卡市场又重新回归到同质化竞争的时代。 

       下一代智能卡产品显现新趋势 

  经过两年的残酷竞争,现在的SIM卡市场看上去好像又稳定下来了。在价格大战中存留下来的厂商通过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勉强维持着几个点的利润率艰难度日。但是,由于成本控制已经趋于极限,技术创新对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似乎也无能为力,目前的SIM卡市场几乎成了只有销售人员在唱的独角戏。 

  然而,在业已平静的SIM卡市场这片大海底下,早已暗涛汹涌,在惨烈竞争中幸存的行业精英注定不会安于当前几个百分点的利润,他们早已开始策划下一代移动通信智能卡产品,而新的产品正朝着以下趋势发展。 

       超大容量SIM卡将会出现结构性变革 

  作为一个概念,兆字节SIM卡在过去的两年中一直是各种智能卡展中的宠儿,三星、M-system、Spansion等芯片供应商联合G&D、Oberthur等智能卡供应商推出了512MB的大容量SIM卡产品。为推动超大容量SIM卡产品的发展,2006年3月,欧洲通信标准组织ETSI为将USB或MMC技术引入智能卡而举行公投,但遗憾的是,这次公投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智能卡的高速接口标准未获通过。这个结果令那些极力推广超大容量SIM卡的厂商多少有些失望。而当前超大容量智能卡供应商所倡导的数字版权管理(DRM),对于习惯于使用免费资源的国内用户群而言,推广起来也困难重重。 

  尽管从趋势上看,超大容量、高处理能力、高速接口以及高安全性必定是智能卡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上述的事实也恰恰说明,实现超大容量SIM卡的繁荣,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在智能卡上增加一个高速接口、外挂一个高容量存储单元就能赢得SIM卡市场和打动消费者,未来的超大容量智能卡需要在现有智能卡基础上出现结构性变革。 

  作为联系最终用户的唯一纽带和最强有力工具,运营商期望在SIM卡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如果SIM卡不仅仅是增值业务代码的承载平台,而是能成为更多增值业务的运行平台,这对运营商将会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供应商而言,显然也是提高SIM卡附加价值,摆脱当前低水平竞争者纠缠的良机;对于SP提供商而言,SIM卡如果能提供开放的平台与强大的处理能力,并能运行SP提供的各类应用程序,将会降低增值业务对上千种终端的兼容性风险;对于最终用户而言,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存储空间与增值业务选择机会,并降低对手机型号的依赖性。按照产业经济学的观点,一个对产业链各主要方均有强烈吸引力的产品必将成为一个成功的产品。要完全满足以上各方的需求,基于Linux或其它开放式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运行应用程序、具备二次开发接口、承载基于SIM卡安全技术的多媒体增值业务,以及支撑此操作系统和增值业务的硬件平台将是超大容量SIM卡在未来市场中实现突破的主要方向。 

       小额支付加速新型双界面SIM卡问世 

  受日本和韩国手机支付的影响,小额支付是运营商一直期望进入的领域。在尝试推行基于接触式银联SIM卡失败后,运营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双界面(Dual-Interface)SIM卡。在实现小额支付功能的过程中,双界面SIM卡上的RF(Radio Frequency)接口负责收发来自读卡器的信息,ISO7816接口负责接收来自手机键盘等设备的输入信息并将双界面SIM卡上的信息给手机显示屏等设备,整个交易过程中,双界面SIM卡的两种界面之间一直处于同时工作状态,有着频繁的信息交互。同时,ISO7816接口必须始终保持通畅以保证手机处于待机状态。而传统的智能卡

的两种接口之间相互独立,各自有独立的处理电路和存储设备,两种接口之间的数据不会在智能卡内部直接交互,两种接口更不会在同时工作。传统双界面智能卡的这些特性显然无法满足双界面SIM卡两种接口同时工作、共享数据的需求。 
        供应商提供品牌化服务将成为可能 

  当前中国的SIM卡市场处于低水平竞争阶段,要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并求得发展,追求更廉价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供应商的不二选择。运营商增值业务的发展速度由于受到业务平台的制约而被迫放缓。这对供应商和运营商都不是一个好消息。破解当前的困境的关键在于,通过再次发挥供应商的积极性,提高SIM卡产品的附加值,消除同质化SIM卡平台竞争给增值业务发展带来的瓶颈。如果能够明了这一点,未来运营商就能够在保持现有SIM卡发行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强化SIM卡技术接口标准,放弃业务标准共享,授权SIM卡供应商与SP直接合作,鼓励SIM卡供应商以差异化的产品面向最终客户提供品牌化服务,促使SIM卡市场和增值业务再度走向繁荣。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