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录电视能否借世界杯东山再起?
——
销中,吹来了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新风,那就是具有可录功能的电视、
MP4、数码摄像机、录像机等等突然活跃起来,广告轰炸、卖场促销应
接不暇。在这些卖点锁定可录功能的产品中,电视被消费者认为是观
看最为方便的可录产品。早在2000年前后,我国彩电企业就推出了可
录CRT电视产品,称为硬盘电视,当时可录产品不被看好,市场没有启
动就销声匿迹了。自去年开始,东芝、松下、LG、创维、万利达等企
业又纷纷推出具有可录功能的电视。那么,时至几年后的当下,可录
电视能否借世界杯的东风,打开市场大门,让可录的概念在消费者心
中根深蒂固呢?
没有市场曾经夭折
世界杯前夕,创维推出了具有可录功能的液晶电视,其宣称是国
内将可录功能首先运用在液晶电视领域。据介绍,这种液晶电视将可
录模块完全整合在电视机内,可外接U盘或移动硬盘,实现对电视节
目的实时录制。
记者在采访彩电企业时了解到,可录电视并不是新鲜的玩意儿,
早在2000年前后,长虹推出的可录式数字网络回放电视、海信推出的
硬盘电视都是具有可录功能的电视产品。
然而,可录电视问世之后并没有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一位不愿透
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消费者对具有录制功能的电视产品几乎没有市场需求,因此,可录电
视很快销声匿迹。
数年后厂商重拾
但从去年开始,可录电视又被国内外彩电厂商重拾。2005年5月,
东芝发布了一款37英寸多功能可录液晶电视37LH100,配备了160GB
的硬盘;松下公司在2005年11月宣布推出了65英寸等离子彩电新品
TH65PV500,还具有及时录制电视节目的功能;LG在今年5月举行的北
京国际科博会上展出了60英寸可录功能的等离子电视产品。
2006年1月,创维宣布推出具有可录功能的液晶电视产品,并于5
月前后推向市场;国内另一企业万利达在2006年2月推出“模块化”
液晶电视,内置可录模块,也具备录制功能。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高级研究经理盛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可录电视而言,目前大多彩电厂商都在积极研发,在技术上没有
很大的难度,只是内置或外置一个可录的模块而已。
去年东芝、松下等国际巨头推出具有可录功能的电视,在彩电新
品频繁更迭的表演中,几乎没给业界留下什么印象,直至最近世界杯
赛事开始,人们才在广告轰炸、卖场促销的喧嚣中,清晰地感受到可
录电视的存在。
当下,在可录电视推广方面最为积极的彩电企业当属创维,其推
出的可录电视即是瞄准了世界杯商机。其功能卖点是:世界杯比赛几
乎都在凌晨直播,大多数上班族工作忙碌,熬夜看球非常辛苦,拥有
可录电视的消费者可以轻松录下节目。
命运能否被改写?
时隔五六年,可录电视的命运会被改写吗?能否借世界杯的东风,
将可录的概念吹得深入人心?
诚然,可录功能作为新功能的拓展,必定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因为前车之鉴,人们不禁仍为这一产品的命运担心。
为此,记者采访了创维研究院副院长白骥,他表示,新推出的可
录电视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可录产品能否有好的前景与内容关系密
切,中国市场上VCD能火起来,而录像机被逐渐淘汰即说明了这一点。
几年前可录电视一般只能录放电视上播出的节目,也没有交互功能,
而新推出的可录电视,外置移动硬盘,不仅可以录放播出的节目,还
可以将电视录下来的节目拿到电脑上看,或者将电脑上下载的AVI格
式的节目内容通过移动硬盘拿到可录电视上看,这一交互功能的推出,
无疑极大拓展了节目源。
在北京大中电器,记者采访了一位花了16900元购买了37英寸液
晶可录电视的消费者,他告诉记者,其购买该产品的理由即是该产品
不仅能录制,还具有交互功能,他认为和以前使用的录像机相比,这
种产品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在回放、跳放上快了许多,可以“一步到
位”,还可以把录好的节目拷在移动硬盘上,转给朋友看。
但是记者也听到了消极的声音,一些年轻的消费者告诉记者,网
上可以免费下载头天直播的球赛,下载下来在电脑上直接看就可以,
不必再另购电视了。而且,一台具有可录功能的液晶电视要比没有此
功能的电视,贵至少千元以上。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大多数彩电厂商还没有推出可录电视,这
些厂商的顾虑在于:目前有些消费者还没有录制节目的习惯;高清的
节目源少,节目源质量不高,有些消费者觉得不值得录。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毕竟可录电视有自己的定位,迎合的是需要
它的消费者。
创维集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潘志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创维
可录液晶电视在北京卖场5月份一个月的销量达到了500台,这是一个
不错的战绩。
不管怎样,可录电视是在彩电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残酷状况下,
开发的独特的技术卖点,既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尝试。可录电视未
来的发展如何,现仍是一个未知数,其前景的最大看点有二:一是能
否借世界杯东风,被更多的消费者认知并接受;二是世界杯过后,其
消费需求是否还有明显的延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