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尚德错失“最赚钱一年”

尚德错失“最赚钱一年”

—— 营业额上升 净利润未提高
作者: 时间:2011-03-21 来源:经济观察报 收藏

  两度“漏招”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7876.htm

  的净利润并未跟随营收的大幅增长,与公司两度投资失败紧密关联。

  知情人士称,取得的硅片原材料比国内其他电池厂商贵10%左右。其中原因是,希望自己经营硅片,而减少了向上游厂商购买的份额。

  尚德从事电池制造较早,2007年以前,原料紧张,尚德和国外硅片大厂签约的同时,被要求限制在上游投资,即不能参与上游硅片占股5%的投资。

  当时,为了获取原料,尚德被迫应允。尽管这一协议在金融危机前后取消,但错过进入上游的时机,仍为日后经营带来很大障碍。

  2010年,尚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晶体硅电池和组件生产商,净营收达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1.4%。然而,在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背后,是硅片原料的支持乏力,下游组件价格涨幅远不及上游。而这,也将是尚德后续的压力。

  2010年11月,尚德将此前建设的薄膜电池厂,正式转为晶硅电池厂。尽管董事长施正荣是薄膜电池专业出身,曾大力宣传薄膜电池领域,并希望以此解决公司硅片的难题。

  施正荣不得不承认投资失败,薄膜电池不具备竞争性,因为尚德转换效率只有7%,远低于美国Firstsolar的11%-12%的水平。

  该计划自2007年酝酿,公司希望以3亿美元的投资,在2010年形成400MW的产能。事实上,尚德投资进程缓慢,到了2009年,产量只有20MW。

  眼看着2010年,行业爆发式增长,多晶硅价格较早年大幅下滑,而薄膜成本则只下降10%。施正荣则决定调整策略,决心砍去薄膜电池业务,再度将生产线转化为晶体硅生产线。

  这样的调整,直接导致2010年第二季度,尚德电力净利润亏损达1.74亿美元,严重拖累全年业绩表现。

  此外,在失控于薄膜电池投资的同时,尚德也失控于晶体硅的投资,在投资顺大实业的项目上,尚德损失达1.5亿美金,大伤公司元气。金融危机时期,尚德为了掌控紧俏的原料,对硅长期合同的签署不遗余力,以1.019亿美元收购顺大实业的少数股权,并签订13年总量7GW的硅片合同。

  知情人士透露,顺大服务欠佳,执行力较差,目前双方已经分开。

  与此同时,尚德也决心撤回其对亚洲硅业 (AsiaSilicon)20%的投资,约2000万美元,但仍将继续依据双方协议获取硅料。

  这并不意味尚德放弃进入硅片领域,事实上,按照公司策略,希望达到1GW的硅片产能。去年底,公司已经完成对另一家硅片生产厂荣德新能源的收购。



关键词: 尚德 光伏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