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市场分析 > 尴尬的中国光伏产业

尴尬的中国光伏产业

—— 国内太阳能“会造不会用”
作者: 时间:2010-12-09 来源:新财经 收藏

  视野回到国内,2009年3月,政府也推出了“屋顶计划”,规定对安装发电装置的企业或用户,补贴初装费的50%;同年7月,又推出了“金太阳工程”,计划在两三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发电示范项目。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5315.htm

  可是,一年多过去了,大家发现,享受政府补贴的很多项目还只局限于几个示范工程。中科院电工所王博士认为:“国内的这些政策都是重视前期投资补贴,比如企业要建一个电站,国家给补贴投资额的20%或30%。但是,电站建好之后,上网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比如审批手续烦琐,有的企业即使实现了上网,发的电国家也不收,等于白发了。与其这样,很多企业宁愿不要补贴。”

  对于“金太阳工程”,王博士的观点也是“重建不重用”:“比如不同的太阳能电池板,放在一起用肉眼是看不出区别的,一个185瓦的组件和一个100瓦的组件表面形状一模一样,但好的电池片14元/瓦,次的不过7元/瓦。如果用次的电池片组装成的电池板,去充当好的电池片拿政府补贴的话,就等于建了个废品处理厂。甚至今天拿了补贴建了电站,明天拆了,后天再拿一份补贴,谁知道?”

  在国外,政府对于太阳能项目的政策是“重建也重用”。日本政府会给太阳能投资初期的投资人补贴一部分,并网后,每发一度电国家按照规定的价格回收。在德国,投资初期是不给补贴的,只补贴用户使用端,德国电价是0.1欧元/度,而电力公司回购太阳能发电的价格是0.5欧元/度,差价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屋顶能发电还能赚钱,这个美好的梦想在国外早就实现了。可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似乎还很遥远,但也有人已经等不及了。

  在上海,有一位叫赵春江的人,他投资20多万元在自家屋顶建了个发电厂,不但可以给自家发电,还实现了与国家电网的并网。赵春江是上海电力(4.08,-0.05,-1.21%)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也是中国太阳能研究领域的权威。

  2006年,赵春江买了一套顶层的复式房,他说:“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搞太阳能发电。”2006年12月,赵春江购买了21平方米的电池板,花了14万元;为了记录下需要获取的一些数据,他又从国外进口了温度仪、辐射仪等实验器材,总投资26.2万元。

  赵春江算了一笔账:如果家庭安装,加上硬件成本和安装费,预计正式进入市场运行在每千瓦5.5万元,像他家这种3千瓦功率的一套需要投资16万元。

  当时,上海的居民用电价格是0.61元,如果国家电网也按这个价来收购家庭太阳能发电的话,一个投资16万元的家庭太阳能光伏设备,需要八十年才收回投资。

  赵春江的“家庭电厂”从2006年12月15日凌晨零时正式运行。“电厂”运转后,赵春江找到电力部门,要求发电并网,对方没有拒绝,但也没有表示要支付收购价格,所以是“免费”向电网送电。

  可是,让赵春江没想到的是:他给国家电网免费输送的电,却要反过来被收取电费。原来,国内安装的电表全部都是正向运转,不管我们从大电网里下载用电还是将太阳能发电上传到大电网,电字都是同样增加。

  四年过去了,赵春江的“家庭电厂”仍是都市里的“能源孤岛”,没有人敢效仿,因为一个自主发电、不消耗社会资源的家庭,反而要为之承受消耗社会资源的成本。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光伏 太阳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