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全球定位系统(A-GPS)革命及其消费市场
关键技术五:时间短TOW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12908.htm另一个和粗略时间导航技术相提并论的是时间短的卫星TOW解码,也就是降低解读卫星的TOW数据的门坎标准。在1999年,卫星接收的信号强度可让接收器解读卫星的TOW最低标准可达到-142dBm。这是因为当我们在整合信号以20ms为间隔时,可以侦测到-142dBm信号数据位中强度。然而,解读卫星的TOW的技术不断演进,现在最低可接受强度已经降低到-152dBm。
关键技术六、七:主机式全球定位系统(Host-based GPS),RF-CMOS
从传统的系统单芯片(SoC)架构出发,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主机式架构(Host-based)。SoC GPS通常是单一封装,但封装中包含了三个独立的组件,有三个硅芯片被包在一起:基带(baseband)模块,包含中央处理器 (CPU);分开的无线调频器(RF)以及一个闪存。如果要降低成本,不使用闪存情况下,唯一的方法是改用只读存储器(ROM),它可以包含在基带模块中。然而这也意味着,你将无法可随时更新接收器的软件,来使用我们刚刚讨论的最新发展技术。
相对而言,主机式架构不需要在GPS芯片中有CPU功能。其主因是在智能型手机以及其他含有GPS产品上,其既有的CPU和闪存都能额外提供GPS运算时所需的低功耗。同时, RF-CMOS技术可以让无线调频器和基带同在单一GPS芯片中。此为主机式架构 GPS 特质和优势。
这一切的结果代表着芯片价格大幅降低,但性能依旧可以维持。
现在已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了吗?
A-GPS 技术已经引领我们大步向前。 “从技术水平和消费者市场层面上我们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了吗?”
一般认为,体积小而便宜的天线会影响质量的表现,但是我要说,一个成本低于4 美元的单一 GPS 芯片,性能超过一个成本19,000 美元的接收器。这听起来简直是自相矛盾,甚至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可从首次定位时间、灵敏度和城市精确度(Urban Accuracy)的数据来证实这点。
另一个芯片革命的观点是,我们已经达到GPS 单系统技术开发的高点,难以再往上。然而,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城市信号屏障以及室内使用方面。但是这些问题绝不会是由GPS(或是其它个别的系统)可以独自解决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下个十年视为“GPS 增值”,单一GPS 的时代很快就会成为昨日黄花。这也不能被解读为GPS 的失败,甚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GPS 单一系统运作得十分好,以至于在过去多年移动电话内附GPS 的销售总量已达5 亿支,基于此销售基础,我们可以大胆将GPS 推展到卫星导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是因为我们已开始尝试突破单一GPS 的表现瓶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