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沦为国际打工者
据媒体报道称,最近经常有小型多晶硅企业向四川新光硅业抛出“绣球”,希望新光硅业对其进行收购,很多企业表达了意欲退出多晶硅行业的想法。四川新光硅业董事长秘书李红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证实,最近确实有几家企业提出过出售意向。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8991.htm据分析,2010年上半年国际多晶硅价格约每公斤50~55美元,而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每公斤50~60美元左右,因此相关企业打算退出也就不难理解。
“光伏产业是新兴产业,但是其目前的发展却遭遇了类似于钢铁产业一样的困境。如果说钢铁业发展受限于国外的铁矿石价格,那么光伏产业的发展则主要受限于对国外应用市场的依赖。”高宏玲表示。
开启国内市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秘书长林如海表示,其实国内光伏产业的起步并不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但市场体系迟迟未能培育起来,产业链条环节关系一直未理清晰。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培育下游市场是突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眼下发展国内市场时机已经成熟。”保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在欧洲,到2050年光伏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50%~60%,因此光伏发电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尽管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要高一些,不过随着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其发电成本必然会下降。
保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以风电叶片为例解释道:“此前国际市场风电叶片售价达600万元/套,中国研制出来以后国际价格降到70万元/套,当中国将价格降到50万元/套时,国外企业只好退出。多晶硅行业发展也是如此。由于近几年中国多晶硅的发展,多晶硅价格开始显著地下降。”
他认为,后来多晶硅价格的跳水,金融危机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只要中国能制造,价格肯定会下来”。
不仅如此,现在在某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应用光伏发电的条件。马学禄表示,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大概在每度1.5元~1.6元之间,而东部地区夏天实行峰谷电价,其峰期电价大概在1元左右,这样的水平,国家完全能够补贴得起。他认为,通过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节省出相关补贴资金。
马学禄指出,如果太阳能可以并网发电,还能开启很大一块民间光伏产业应用市场。业内多位人士都认为,通过补贴支持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引导国内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