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革命党”
“我们认为,要掌握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必须从设备研发开始。”龙焱不买国外设备,这一点在国内光伏界实在是个很牛的事情。占到整个未来生产线10%比重的核心设备,龙焱自己研发,其他设备购买国产产品,这将大幅度降低未来量产后的成本。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6070.htm“比如玻璃清洗机,国外产品是国内产品价格的五六倍,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国内的稳定性是差一些,那我备上两三台也合算啊。”吴奔说。
在吴奔看来,国内最便宜的资源是工程师。龙焱的研发是从设备到电池技术的全方位研发。它的灵魂人物毫无疑问是吴选之,但下面还需要有大量的工程师。“低成本、高质量的稳定的国内工程师团队对龙焱来说非常关键。”这支团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把吴选之大部分的设想变成了可以产业化的现实。
中国的低成本、发达的配套环境也给了龙焱研发更大的空间。“我们每一道工艺试用的原材料都不下5种。这样能够在不同厂家间做出选择。”到现在,最为核心的碲化镉他们仍然在使用三家厂商的产品,吴奔说龙焱不希望像第一太阳能那样把单一的工艺流程和单一的供应链捆绑在一起,后者现在只能使用加拿大一家公司的碲化镉,这样显然企业在降低成本上缺少议价能力。
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收到了吴奔的短消息:龙焱的中试线成功。这意味着公司可以开始构建自己的第一条生产线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吴奔说龙焱花掉了300万美元,要是在美国,他估计1000万美元打不住。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2011年的市场,那时我的第一条生产线应该就出产品了。我当然不会说我的第一条生产线出来的成本就比第一太阳能低,但第二条总可以了吧。”你不能否认,这个计划听起来很靠谱。
为龙焱下注的是谁?北极光、联想投资、晨兴科技,它们为龙焱投入了2400万美元。
临界点上的第三代
19:00,江苏宜兴,夜色初陈。到了和朱忻约定的时间,他已经等在了我们入住的如家酒店门口。然后,他领着我和摄影师开始步行在街头找餐馆。
与“大佬”们的正襟危坐相比,1975年出生的朱忻从一开始就非常放松。“你这相机是5D吧?我也爱玩儿摄影。”等餐的时候,朱忻和摄影师聊起了相机。
但一直到采访结束,朱忻都没有答应我们拍照的要求。“我们还是小公司,还是要低调,等我也做大了,你们随便拍。”他笑着说。自从昊阳新能源这匹黑马以超过2000万的价格拿下敦煌10兆瓦示范电站全部逐日跟踪器订单以来,朱忻接到了大量的采访要求,其中有央视和凤凰卫视,但他都回绝了。
《创业家》联系他也并不顺利。前两次通话,他都在礼貌的回避。直到第三次,我把自己知道的业界对高聚光太阳能的所有质疑都抛给了他,他动心了。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回了电话:“你来吧,我们聊聊行业。”对于高聚光,朱忻有话要说。
在光伏业界有个被广泛认同的排辈方式,晶硅技术是第一代,薄膜是第二代,高聚光是第三代,齐鹏飞他们在硅谷的实验室里忙活的纳米技术排在老四。现在老大已经统治了市场,老二有了第一太阳能这样的明星公司,老四还在襁褓中,只有老三亟待证明自己。
在朱忻看来,这一天就要到了。
“昊阳2010年就能有几个兆瓦的产能,3到4年之后,我们能做到500兆瓦。”朱忻说。2008年,他从硅谷回国创业,因为整个高聚光产业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成本居高不下。
高聚光技术的基本原理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放大镜。通过把太阳光聚集到一点,配以高效电池,提高光电转换率,减少半导体电池使用量,降低成本。
昊阳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砷化镓电池。与晶体硅电池只对阳光中的红光敏感不同,砷化镓三结电池通过不同材料层的叠加可以实现对红绿蓝三色光的吸收。“从本质上说,砷化镓电池的转换率就要远高于晶体硅电池。”现在国际上商业化的砷化镓电池转换率做到了39%,而在它的基础上,技术领先的组件商能够做到25%以上的转换率,显著高于晶体硅组件的13%至14%。
朱忻说他的昊阳也在25%以上的行列中。而他自己能够走上高聚光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教育背景。朱忻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留学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硕士,学光电学,在密歇根大学读博士,学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而光学加上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正是现在的高聚光太阳能。朱忻说这是巧合,因为他读书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高聚光光伏是个啥。
“其实不同的光伏技术涉及的专业领域跨度很大,很多现在的晶体硅公司的老板也不很懂其他技术。因此,我不认同他们对高聚光下的一些武断的结论。我们就在这个行业里,所以非常清楚,这是很有前景的技术。”朱忻礼貌而坚决地回应了那些否定高聚光的声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