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战记:争夺光伏重点实验室
在光伏领域,“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光伏重点实验室”)就像一块“金字招牌”。因为“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能成为行业标准的引领者”。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5463.htm2009年7月份,科技部宣布光伏行业被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从那时起,各地方政府及国内的17家光伏企业为此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激烈争夺。科技部称,赢家只能有一个。
为此,地方科技厅官员竞相奔走于科技部基础司,他们都希望本地的企业能够“夺魁”;而企业则加班加点地撰写申报材料。
最终,科技部令人意外地“录取”了两家企业。分别是来自河北保定的英利集团和江苏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简称:“天合光能”)。“夺魁”者英利高兴地称,曾制约国内DVD厂商发展的蓝光标准将不会在光伏领域重蹈覆辙。
“赴京赶考”
位于保定的英利集团自称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掌握着从硅材料、切片、太阳电池、光伏组件到光伏应用系统各个环节的研发生产技术。
天合光能则自称是一家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的制造商,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最终的角逐将在这两家企业当中产生。
2009年10月20日,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入围名单进行复审。英利集团和天合光能所有的高管都早早来到了位于阜成路101号的北京永兴花园酒店等候着。
科技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工程院院士、中科院院士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考核进入复审名单的企业。企业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自己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
之前,双方都从科技部得知,此次复审有可能二选一,因此当天的答辩显得至关重要。“就像进京赶考一样。”英利集团首席技术官宋登元说。
宋是英利集团此次答辩团队的领队,今年52岁。他之前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去年年初从澳大利亚回国受聘英利集团,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统筹研发。
即便之前经历过无数的考试,宋登元依然十分紧张。“这次我是代表一个公司,而不是我个人。”宋登元说,“我们所有人都很紧张,都知道这个实验室的重要性。”
下午大概四五点钟,轮到英利集团进入答辩现场。由于被告知只能有三个人进入答辩现场,宋登元和董事长苗连生以及副总经理刘耀诚一同进入了答辩现场,其他公司高管以及河北省科技厅和保定市科技厅的官员则留在了门外等待。
专家组成员总共十余人,包括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物理化学家包信和,其中还有几位科技部基础司基地建设处的负责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