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广电NEC期待重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在2003年的项目批注中写道:“在收取一次性技术转让费后,每年再收取净销售额3%的技术许可费明显偏高,从财务分析来看,这也对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与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发改委建议“合资各方继续开展谈判,进一步降低一次性技术转让费和技术许可费”。然而,NEC并没有让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02011.htm在核心工艺和设计方面,日方对中方采取封锁态度。中方曾派出100人到日本学习生产工艺长达五个月,人均花费人民币20万元。一位参与过这次学习的上广电NEC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我们去学习的只是一些皮毛,日本人是保证技术不流入中国。”另外,根据技术转让和许可合同,NEC转让的只含有四款产品15/17/19/26英寸的面板。据上述人士透露,其中26英寸屏花了1亿元研发费也没能量产。合同之外的新品研发,则是先花大钱委托日方设计,再买材料进行新品试验,费钱费时。至于上游关键零部件、设备及材料的获得,也不得不依赖NEC在日本建立的采购网,利润最高的采购端被日本方面控制。
内部管理的乱局也是窒息上广电NEC发展的重大因素。高层更替频繁,近五年中共轮换三任领导,影响到企业发展规划的连贯性,造成不必要的内耗。比如2006年,台湾人施岳志担任上广电NEC总经理,他带来了二三十人的台湾团队,并且大量更换供应商。由台湾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下降,货源也变得不稳定,比如彩膜这种只有日方才能供应的原材料,竟然有时买不到。损失接踵而来。
另据悉,管理层真正深入到经营运作的精力甚少,领导之间派系之争激烈。部分管理层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诸如阵列(Array)部门靶材被偷、模块部门面板不翼而飞等事件。由于管理的混乱,从北大、清华等名校公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任用,甚至一些工艺和技术人员被排挤到较次要的部门,一些技术骨干觉得没有前途,跳槽到诸如广电光电子、上海天马等公司。
目前,如何稳定原有团队力量,是上海天马进驻上广电NEC后的重要任务,因为并不具备五代线生产经验的上海天马,尚须依靠原有团队力量。值得庆幸的是,据负责交接工作的人士说,他们成功留住了原公司80%以上的人员。“我们现在就是希望,新主人对企业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划,真的做好管理,把企业做盈利,把研发培养起来。”上广电NEC的一位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
未来重重考验
2008年年底,上海市政府就重组上海广电集团为议题召开内部会议,确定了出售上广电NEC五代线的思路。数月后,上广电正式传出累计亏损 100亿元的消息,其中上广电NEC账面亏损40多亿元,两家上市公司——广电电子(600602.SH)和广电信息(600637.SH)受其影响亏损 40多亿元。
2009年3月,上海市政府决定由仪电控股托管上广电,由仪电控股董事长蒋耀领导的托管小组展开了对上广电的重组。
一位接近出售事宜的人士解释道:“选择这个时候出售资产,主要是看到连续三年的账面亏损,包括40万元的银行债务和对供应商的12亿元欠款,上海政府这边基于现实考量之后作出这个决策。”
2009年以来,企业自身积重难返,供应商的欠款无法还清,供应商已经停止供货;资金链已断,银行也停止贷款。10月以后,上广电NEC五代线全线停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