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OLED显示屏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
市场研究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22年开始,用于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电视的OLED显示屏,出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年同比都有大幅增长。不过预计明年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电视所需OLED显示屏的出货量,同比增速均会有明显放缓。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412/465143.htm自苹果2017年9月份推出的iPhone X采用之后,越来越多的厂商推出了采用OLED显示屏的智能手机,而在智能手机领域大量采用之后,OLED显示屏也在用于平板、电视等尺寸更大的产品中,苹果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推出了采用OLED显示屏的iPad Pro。
具体而言,市场研究机构在报告中是预计用于显示器的OLED显示屏,在今年的出货量将达到210万块,是去年80万块的两倍多,同比将增长153.5%;用于笔记本电脑的OLED显示屏预计出货890万块,较去年的410万块也将翻番,同比将增长118.2%;用于平板电脑的OLED显示屏则是预计出货1230万块,远高于去年的380万块,同比将大增224%;电视领域的OLED显示屏预计出货700万块,同比增长32.6%,2023年的出货量为530万块。
对于明年,市场研究机构在报告中是预计用于显示器的OLED屏出货310万块,同比增长48.6%;用于笔记本电脑的OLED显示屏预计出货1520万块,同比增长70.1%;用于平板电脑的OLED显示屏则是预计出货1480万块,同比增长20.8%;用于电视的OLED显示屏预计出货710万块,同比增长1.4%。
OLED屏幕逐渐成为主流屏幕技术
面板厂商开启大规模OLED投资已经有接近十个年头,距离iPhone X开始采用OLED屏幕,以及国内第一条六代OLED产线宣告点亮,也已经过去了七年,OLED在其最大最重要的应用领域 —— 智能手机市场终于达到50%以上的市占,突破了2022年Q4触及50%的历史高位。
这意味着从今年起,OLED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成为主导智能手机市场的屏幕技术,而LCD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大势已去。OLED屏幕逐渐成为智能手机主流屏幕技术,除了品牌之间内卷,供应层面的变化才是根本原因:OLED产出效率得到大幅优化和提升,产出在逼近当初产能设计的理论值,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另外,上游材料的逐步多元化,有助OLED厂商大幅降低变动成本。
相较LCD,OLED具有自发光的特性,无需背光模组、彩色滤光片的构造,在自身厚度更低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对于机身内部空间的侵占。显示方面,由于背光一直存在的缘故,LCD屏幕无法显示通透的黑,因此对比度上,OLED屏幕要略胜一筹。再加上OLED的像素自发光特性,使得其在显示黑色时可以完全关闭像素点,从而实现更低的功耗,这也就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使用OLED会在续航方面更有优势。
特别是自从全面屏的时代来临,由于OLED在使用COP(Chip On Plastic)封装后,能够将驱动IC、排线等元器件翻折到面板背部进行封装,可以将一部分屏幕控制电路弯折到主板下方,进而提升屏占比和视觉效果;再有近期各大厂商全面布局折叠屏,OLED作为唯一一种成熟的柔性屏幕材料就成了折叠屏唯一的材料选择,加之其它优秀的特性,使得OLED屏幕开始全面替换LCD屏幕。
尽管OLED屏也曾一度陷入伤眼、烧屏等争议,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也基本已经大幅改善了这些问题。例如通过引入高频PWM调光(IEEE的研究表明当闪烁频率超过1250Hz时,对人眼造成的影响就大大减少)、低蓝光技术,再配合各种护眼技术,目前OLED屏手机在护眼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使用寿命上,通过诸如优化像素排列、引入像素转移等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尽管LCD技术确实已经在智能手机领域不占优势,但在电视、显示器等大尺寸领域,LCD凭借着成熟的工艺、完善的产业链和相对更为稳定的特性,在成本、生产效率、可靠性等方面仍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满足这类大尺寸设备对显示效果和成本的双重需求,暂时还很难被取代。
同时,LCD也并未固步自封,其中Mini LED展现出了极高的潜力,由于其具备高对比度、高亮度,以及色彩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了一种接近OLED对比度和色彩表现的解决方案,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本质上只是对LCD背光的升级,因此在成本上相比OLED更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需求量级大的品牌厂商的产品路径,相对全市场需求,更加具有方向和趋势的代表性,他们之间在产品规格上相互竞争,也在显示屏资源上互相争夺。在消费类电子产品日益多样化的当下,OLED与LCD显然并非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各有千秋、互为补充,两者共同推动着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