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专栏

EEPW首页 > 博客 > 对话 | 洪小文与陆坚共探AI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对话 | 洪小文与陆坚共探AI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发布人:MSRAsia 时间:2021-09-20 来源:工程师 发布文章

编者按:随着 AI 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疫情之后的世界,人们更加需要借助技术缩短彼此间距离,提升协作效率,加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恢复与发展。微软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突破,与不同学科和行业深度融合,加速了科研成果落地。未来,新兴技术还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我们又该如何适应变化、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2021年8月17日,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博士做客领英(LinkedIn),与领英中国总裁陆坚博士进行了一场围炉对谈,探讨与 AI 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未来愿景。

陆坚:欢迎洪小文博士做客领英中国,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创新和全球创新的关系?

洪小文:微软1992年在中国成立代表处,1995年成立微软中国研究中心,我也是在那一年加入微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成为如今超过5000人的规模。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布局从基础研究开始,不断扩展至产品开发、技术孵化和生态体系的建立,进而从中国辐射到亚太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之外最完善的研发基地,参与微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生产力工具、设备等领域的全球创新,创新成果不断注入到微软产品当中,服务全球客户。同时我们也通过技术孵化,推动中国本地创新,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内部孵化项目小冰;也有诸如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汇,和业界的合作伙伴一起,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在结合各行各业商业场景解决客户问题的同时,也帮助我们,作为一家平台公司,更好地了解和服务于不同行业的需求。我们欣喜的看到,越来越多中国市场的创新正在成为创新风向标,适用于全球市场的需求。微软作为一个 IT 的新基建公司,我们也非常重视生态的建设,与产学研的合作。因为只有生态伙伴成功,平台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致力于与业务部门一起推动 local innovation, global impact 中国智造,慧及全球。

1.jpg

左:领英中国总裁陆坚,右: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

陆坚:微软的市值最近刚超过了两万亿美元。第一个万亿市值其实是经过了33年,而到两万亿美元市值大概只用了两年。小文博士您在微软工作26年了,在您看来,微软这么多年为什么能够保持竞争力和增长?

洪小文:我自己也感到很幸运,在微软工作了26年。要说微软为什么会成功,我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要感谢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保罗·艾伦等为微软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根基。即使到今天,Windows 和 Office 对微软营收的贡献还超过一半。Windows 和 Office 是非常基础的软件,甚至让人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对微软公司来说是非常扎实的业务基础。

第二要感谢历任公司领导人,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史蒂夫·鲍尔默、萨提亚·纳德拉。我们做基础研究是看长期的,而作为公司领导要比做基础研究难很多——他们既要看今天也要兼顾长期远景。要有前瞻性和远见,看到未来,把握未来。以云计算为例,微软很早就预见未来。在2000年就开始投入云计算方向的研发和创新。

最后强调的一点,就是微软的文化。文化是软实力。萨提亚上任微软公司 CEO 以后,提出了微软新的使命、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特别是 Growth Mindset 成长型思维、终身学习、多样化与包容性、领导力原则、人性化管理等核心理念。微软已经实现了混合工作制,这是非常超前与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我在微软工作了26年,正是因为这些理念,让我们能够在这里坚持做创新。

陆坚:微软被誉为中国 IT 产业的黄埔军校,为中国输送了很多人才。过去20多年来,在产业生态和人才流动方面有什么挑战?

洪小文:1998年的时候,微软是少数在中国做原始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当时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并不多,更少有从事原始原创性研发工作的。这也让我们有机会,多年来与中国市场一起成长。

萨提亚一直这样说,微软是一家跨国公司,业务遍布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代表什么?首先作为跨国公司,微软公司的愿景是“予力全球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成就不凡”,也就是微软通过持续创新,打造全球化的产品和技术,服务于全世界每一个人与组织。第二,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开展业务,不能只想到盈利,而一定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有所贡献。例如,微软作为一个平台型的公司,对于全行业具有辐射效应,能够拉动生态合作伙伴的营收,所以我们有一个 KPI 指标,也就是微软每赚一块钱,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相应可以赚取大约16.5元,这是微软对本地经济的贡献。

当一家跨国公司扎根在一个区域市场的时候,一定会与当地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之间发生自然的人才流动——微软的员工可能在工作几年后去当地企业或高校服务,而当地企业或高校的人才也会来到微软公司工作。每年,我们也直接从高校招聘很多毕业生。当年不少微软同事,今天都成为了本地 IT 公司新创企业的高管,微软因此获得了 IT 黄埔军校的美誉。我们扎根市场踏实耕耘30年,能够对人才的培养、交流和互动作出贡献,倍感荣幸。

今天,我们确实面临很多的人才竞争,但竞争的好处是将“蛋糕”做大,培养更大的人才“蓄水池”,这对微软、产业生态以及中国市场来说都是受益的。

我们希望持续推进全球研发工作,同时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和人才市场,形成双循环参与,实现更大的成就。

“ 

多元、包容的文化是当今职场的发展趋势,

职场人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

社会和平台要提供更多终身学习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科技公司未来的人才储备在哪里?

陆坚:前面提到云计算技术,那么也想听听您对 AI 的观点,以及 AI 对未来工作的影响。领英对未来工作进行了一个职场调研,有一部分人很担心因此而失去工作的机会。

洪小文:比尔·盖茨先生早在1991年,就想到将来的电脑需要更多智能,能听会看,能说会想。在这个理念的影响下而成立了微软研究院。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22年来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语言翻译、视觉识别、机器学习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说到 AI 对未来工作的影响。一直以来,科技的发展都在推进自动化。自动化会改变职场形态,但是技术在取代某些工作的同时也在创造出全新的工作岗位。这样的迭代是一件好事,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从事重复性的工作。对于未来,我个人还是乐观的。AI 技术都是人发明的,可以辅助人类提升创造力。不论是拖拉机、计算机还是咖啡机,机器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永远存在需要人工处理的工作。只有每个人不断学习,提升数字技能,才能够发挥个人的优势,与时俱进,从事喜欢的工作。

“ 

 AI 技术取代的是重复性的工作,

技术的发展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AI 不会取代人类,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更多机会

陆坚:您认为未来的工作场景将会怎样演化?技术又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微软、领英能在其中做些什么?

洪小文: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那么其中一定会发生的趋势就是混合工作模式的流行。所谓混合工作模式,就是几种工作模式场景并存:一些员工仍然保持每天来公司上班的状态,但在工作中也会处理家庭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员工完全不用到公司上班,在美国疫情严重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其中一部分可能直接就搬出了工作地点所在的城市,完全远程工作。第三种就是混合模式,像我现在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在公司办公,另一半时间居家办公。这三种模式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混合”工作模式。

在混合工作模式下,需要解决一些随之出现的新问题。首先是办公时间的问题,像微软并不打卡,也没有监督员工是否坐在座位上、何时在办公室、何时离开等。第二,混合办公前提下,团队中有些人在办公室、有些人在路上、有些人在家里,如何保证开会的时候达成一致高质量的会议体验?第三,一旦某团队成员无法参加会议,那么会后如何同步?解决这些问题,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文化,二是工作流程,三是技术手段,三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完善处理混合工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微软、领英都提供了很好的企业文化支持、工作流程和技术实现指导以及最佳实践,帮助员工过渡到混合工作方式。

进入混合工作方式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扩大职业社交圈?从社交网络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有三个“圈”层。以微软员工为例,第一个圈层就是在微软内部可以触达任何人,例如直接通过 Teams 给任何一个微软或领英的同事发消息;第二个圈层,对于全职工作员工来说,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客户、同事等,他们可能不是微软员工,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到他们,比如通过领英的搜索功能。第三个圈层是社交网络,在中国是微信,在美国是 Facebook,都可以找到基本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通过这些圈层,就能够找到合适的人,帮助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我们和领英还有很多合作机会。

“ 

       混合办公模式的运行需要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的配套及结合。

未来的工作方式会如何演化?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led显示器相关文章:led显示器原理




关键词: AI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