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科龙重组再"过会" 只剩下"技术上的问题"

科龙重组再"过会" 只剩下"技术上的问题"

作者:刘新宇时间:2008-06-26来源:广州日报收藏

  “企业只有自己去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才能规避边缘化”、“两次的重组方案对白电资产估值的巨大差异,无能无力”,针对品牌集体进军上游模组、海信重启重组等热点话题,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海信科龙董事长汤业国昨日在“2008年全国国企典型宣传”会议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海信科龙透露,目前各方正在积极推动科龙重组,只剩下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4811.htm

  不能沦为“加工大国”

  广州日报:如何评价目前与外资品牌之间的格局?国产品牌是否在打“保卫战”?

  周厚健:进入本世纪,生产面板的企业不断向产业下游延伸,随着液晶模组功能的不断完善,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不断下降,最终可能连10%都达不到。如果国产彩电企业不进行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切入上游,将逃脱不了边缘化的命运,中国彩电“制造大国”将徒有虚名,至多被称作是“加工大国”,中国彩电业甚至将面临“崩盘”。

  广州日报:国内企业是否应该联合起来一起进军上游?

  周厚健:在CRT时代,国产品牌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进入平板时代,外资企业有资本实力、品牌和技术积累以及在面板上的资源优势,发展迅猛。海信希望国内的彩电企业一起来进军上游,多投资金进去,才能掌握更长的产业链。

  白电资产“缩水”非科龙本意

  广州日报:为解决同业竞争,海信计划将白电资产注入到科龙,但第一次方案被证监会否决后,第二次方案中对同一块资产的估值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对新方案“过会”的前景作何判断?

  汤业国:由于同业竞争,海信集团内部的白电业务被分成两摊,资源分成两份,大股东坚决要解决同业竞争,因此海信集团很有积极性去完成这个重组。但由于海信科龙是深港两地的上市公司,重组要走完H股程序走完后才能走A股,科龙整整花费了9个月,而这9个月,恰恰是中国金融政策和股票市场发展重大变化的时间,国债利率从3.84升至5.71,A股沪深指数大幅下挫,严重影响了资产折现率,估值也就难免发生重大的差距,海信科龙对此无能为力。目前监管系统大力支持海信科龙的重组,只剩下一些技术的问题了。

  广州日报:法院判决原大股东格林柯尔系在一系列的民事案件中赔付海信科龙,但现在的问题是格林柯尔有多少资产可供执行?如果执行不力,对上市公司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汤业国:格林柯尔有多少资产,科龙无法实际判断,相信法院会据实判断。有一点是确定的,海信收购科龙股权时,格林柯尔系收获6.8亿元现金,这部分是实实在在的,可供债权人分配。

  广州日报:海信集团旗下的几个品牌如何实施“多品牌”运作?

  汤业国:海信收购科龙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科龙具有两个驰名商标,是一个无价之宝,各个品牌之间并不简单地区分谁做高端,谁做低端,这样的话,做低端的品牌没有任何前途。



关键词: 科龙 国产 彩电 海信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