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物联网与传感器 > 高校动态 > 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

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

——
作者:熊丙奇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时间:2007-12-21来源:新华网收藏

          

                人大系主任被撤职再揭学术与行政权力关系疮疤


  目前,我国涌现出一股创建研究型的热潮。无论是地方本专科院校,还是已经进入“211”的院校,都纷纷把眼光瞄向“985”,试图成为国家认可的研究型。在我看来,国内之所以热衷建成研究型大学,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提升学校的层级。在许多人眼里,只有成为研究型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而且,研究型有望进入“985”并成为副部级。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刚刚专升本的高校,在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时,也大谈学科发展、硕士点申请。  
  
  二是显示办学成果。在当前以“量化”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要显示办学成果,关键还是得看学科点、博士点、经费、课题、论文、专利等。因此,学校的办学重点,不得不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转向以科研为中心,引导教师开展研究。

  三是争取更多资源。这与教育资源、学术资源配置的项目制有关。从大的方面来说,“211”工程、“985”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重点实验室等也是“项目”。项目越大越多,意味着可以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

  如此一来,其偏差与危险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高校对研究型大学的理解,就是学科齐全、硕士点博士点多、研究生数量多、发表论文规模大。于是,把办学精力放到“数量”、“指标”上,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科水平的提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消耗着本就有限的教育与科研资源;不顾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传统,盲目定位,失去自身特色,变得不伦不类……

  近年来,不断揭露的项目成果造假丑闻、大学“升格”的公关丑闻,以及申报成功之后的经费“黑洞”问题,根源就在于一些学校把办大学当成一场资源争夺游戏,而没有把教育与学术真正当一回事。

  学校本应是一个办学单位,不应有行政级别的利益、诱惑与约束。它需要一定的教育标准、学术标准来评价;需要有科学的教育拨款体系,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以避免拨款之中的权力寻租与随意现象。

  如何扭转对研究型大学的盲目追捧之风,构建和谐的大学发展生态,值得有关部门认真探究。

  



关键词: 大学 高校 毕业生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