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探讨(4)
2004年6月A版
今年2月在美国的Electronics Summit2004上,几位美国的业界领袖向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记者介绍了世界制造东移形式下的机会与创新思路,他们的讲演中频频提到中国,可见中国已经对世界电子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这些观点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得到中国创造的启迪。
观念更新
Xilinx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CEO(首席执行官)Wim Roelandts先生认为:应该抛弃一些旧有的观念,迎接新的现实趋势:全球化,无生产线崛起,供应链简化,硅的消费化,并探讨了新型公司的管理模式。
神化: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将解决成本问题。因此,很多公司在中国和印度都设立了全球性的工厂与研发中心;由此很多美国人也产生了担忧,认为美国连工作机会都出口了,美国将会失去创新的锐气。
现实: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第一,美国要很好地利用外来资源,需要有长远的投资与战略眼光;第二,找到你的客户在哪里,人才在哪里。今天人才还聚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通过制造与研发公司向亚洲转移,可以预见明天亚洲将崛起,因为中国工程师的数量是美国的10倍,也就是说美国的工程师只有中国的10%!印度也有上百万的工程师;这时要意识到:第三,工作永远是给创新者的,创新是能不断贴近客户的唯一的差异性办法,如果欧美人不得不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竞争时,欧美人能做的是什么?只有创新。创新才能有实力竞争,因为创新才能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由此提高竞争力。创新需要靠近我们的客户来完成。
神化:垂直集成是一切的主宰。
现实:核心竞争力是主宰,还需要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同时为你的商务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例如Xilinx公司由于是无生产线(Fabless)公司,需要与合作伙伴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来完成制造与测封。
由于有自己的芯片加工厂(foundry)的模式非常昂贵,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选用无生产线(fabless)模式。据Morgan Stanley公司去年底的分析报告统计,无生产线外包的营业额在不断变化(图1),2002年只有15%是外包的,2010年将达到34%;从2002年到2010年,外包的年均增长率为24%左右,相比于半导体营业额的年均增长率13%左右,可见外包发展是十分迅猛的。而IDM(集成器件制造商)是一切全都自己做,例如DRAM公司往往是IDM厂商,因为DRAM成本的压力太大了。
神化:大幅的倒退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很长的供应链。
现实:从2001~2003年的倒退教训,可看出供应链已悄然发生变化。20年前,设备供应商与芯片供应商是两类公司,技术要多年才能全面更新换代。现在供应链已经简化了(图2),要想成功,需要更贴近你的客户,与客户一起分享战略发展规划,一起讨论产品解决方案、存货清单与应用灵活性。
神化:技术是由工业应用驱动的(例如网络)。
现实:大众消费者驱动了数字的融合;目前新产品开发正在其最疯狂的阶段;新产品的采用比平时更快,这是因为一些技术产品(例如PDA、PC、MP3播放机等)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并且消费者希望不断提高质量,具有可移动性与可接入性;新产品的需要还驱动了个性化发展。
消费者用半导体产品的特点是:对价格敏感,批量小,标准不断变化,产品要不断更新,集成度更高。可编程可以说是针对上述要求的理想解决方案,FPGA可以降低成本,快速实现设计,重新可编程,现场可编程,并且密度高,有丰富的性能。
神化: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管理(历史上很多公司都如此)。
现实:建立合作型的学习性组织机构;可重新配制,人人都可发展;内部的“鼓励创新”机制。据统计,硅谷每年有20%的雇员流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有些不适应了。在一个创新是唯一不变的世界,人与文化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
Xilinx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业内十家最值得去工作的公司。以Xilinx的经验看,如何给你的雇员工作?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好工作,并会尽力做得最好,因此给雇员的工作要有意义和价值;一家公司必须提供一个社区、团体的感觉;必须要给雇员成长的机会;使每个人都应该是主人。
可编程是未来
未来应该如何进行设计?Altera的总裁兼CEO John P. Daane从分析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变化(图3),提出了今后在电子设计中取胜的方法。
70年代:崛起的具有代表性公司如TI、Fairchild、Intel、Philips、NEC等公司,逻辑设计主要采用TTL建造区块(Building Blocks)的方法,半导体设计还是“黑色的艺术(black art)”,因为模拟主要用手工进行,设计起来非常艰难;芯片制造只要20道左右的工艺,与今天相比非常简单。当时的特点是一家公司可完成从设计、制造到测封的全部工作。当时的市场增长从40到140亿美元。
80年代,出现了LSI Logic, Mentor Graphics等代表性的公司,那时工作站和CAD工具开始流行,由于设计工具与方法论上的改进,能够进行ASIC设计。电子系统公司没有必要设有芯片设计部门, ASIC业也产生了专业的工具、设计、制造、测封等分化。80年代的市场增长从140亿美元到55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1983年,第一家无生产线公司—Altera发明了PLD(可编程逻辑器件)EP300,它有320门集成产品,可编程,使芯片的设计速度提高。
90年代,以Broadcom与PMC Sierra公司为代表,采用CAE工具和设计方法,TSMC代工厂商业模式出现,有些公司开始做专业IP开发,制造、封装与测试都开始外包了。半导体市场增长从550亿美元跳到2220亿美元。
90年代,PLD市场规模从5亿美元增长到了25亿美元,PLD不仅做逻辑,还在逻辑中嵌入存储器、高速I/O及各种IP等。例如Altera出现了第一个带RAM的FPGA,带LVDS(低压差分信号传输) I/O的FPGA,集成了1.25GHz SERDES(串行/解串器)的FPGA。同时每逻辑单元的成本也在以每年25%~35%的速度下降。
现在这个十年的挑战与机会是什么?ASIC成本在不断上升,这是由于工艺(掩膜)成本在提升,研发工程师的数量也在增多,软件工具、验证的成本都在上升。
例如,一个新产品的商业计划如下:90nm ASIC/ASSP研发需要花费3千万美元,美国公司通常用营业额的20%进行研发,意味着芯片收入一定要在1.5亿美元左右,才能收回这3千万美元的研发成本。如果你会占领10%的市场份额,并想销售1.5亿美元,意味着整个市场容量要有15亿美元那么大!终端市场如路由器、交换机、PC与手机等,大概只有20个左右的应用市场足够那么大。因此如何支撑芯片工业的发展?
这里的问题就是:你必须要降低成本,但又要投入大量的研发成本,因此你还要保证有足够大的市场的份额来收回你的成本。
那么你说:“我们采用可编程。”DSP、微处理器、存储器都可编程,可编程使每块芯片都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每年新开始设计的方案中采用可编程的比例不断攀升。可编程在功率、成本、快速性、灵活性等也在提高,越来越有优势。
消费电子的未来
中国是消费电子大国。消费电子未来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以每年1月在Las Vegas举办CES(消费电子展)著称的CEA(消费电子协会)对消费电子的走势进行了研究,CEA市场传讯部副会长Jeffrey Joseph介绍了消费电子的几个热点与趋势。
消费电子已由模拟向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革,1,高质量的音频与视频;2,实现了互操作性与可移动性;3,便携性;4,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消费电子在美国是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CEA市场调查,去年与今年销售额都会增长5%左右。2004年预计是1010亿美元的市场。DTV(数字电视)、LCD与等离子、DVD刻录机、数码相机、MP3播放机、蜂窝电话、DVR(数码录像机)等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展望未来,可以看到:
中国的生产增长对美国影响很大,带来了威胁同时也是机会。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因此制造成本低廉,致使美国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不断走低。例如2002年底圣诞节时DVD播放机是150美元左右,2003年的圣诞节竟降到了49美元!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消费电子产品持续增长;但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消费电子产品相对较少,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销往中国的消费产品增长很快。
目前,消费电子产业正在全球化,虽然各国的体制不同,但经济上可以说所有的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风险与机遇共存。
废旧产品的回收。这是全球业界都面临的一项大事,需要采用一致的解决方案,需要制造商、零售商、消费者与当地的政府共同来努力。
配送方式在改变。现在不仅有统一零售,还有像沃尔玛仓储会员制这样的销售体系;通过Internet网上购物方式。这些新的配送方式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困扰:消费者不太了解产品性能,平均每个消费者只能用上产品3%的功能,因此我们面临着如何为消费者开发易于使用的应用。
消费电子的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图4)。例如03年比02年综合电子AWP(平均批发价格)降低5%左右。
版权保护值得重视。我们要继续解决好家庭录制与如何公正地使用版权的问题。
未来在技术方面的有较快增长的是:敏感器件;IP v.6;互联的产品;纳米技术;宽带与无线;机器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