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作者:时间:2015-09-14来源:百度百家收藏
编者按:伴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以“制造大国”的身份开始崛起,在人们的印象中美国制造业似乎同步开始“衰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伴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以“制造大国”的身份开始崛起,在人们的印象中美国似乎同步开始“衰败”。美国劳工统计局2012年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以来,美国一共减少了570万个岗位,占全部岗位的比率为33%。减少岗位所占比例甚至30年代比大萧条时期还要高。于是,和中国繁荣兴盛的制造业相比较后,很多专家惊呼,美国制造业衰败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80086.htm

  2012年2月,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和国家科技委员会公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随之而来的是苹果、卡特彼勒等制造业企业开始把海外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美国的制造业似乎重新走上了复苏的道路,并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宣布投资10亿美元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研究所(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Institutes),并将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技术为核心,重新树立美国制造业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优势。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美国的制造业真的在过去的15年中不断的衰败,然后在2010年以来美国政府强力的政策推进下逐渐开始复兴吗?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夸大其辞。美国的制造业“衰败”表象的背后其实并不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实力的急剧下降。

  衰败 or收缩

  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在2009年底发布的美国制造业白皮书中,明确地列出了从1987年开始美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变化曲线: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图中可以看到,美国制造业的小时生产率一直以线性趋势稳步提升,包括公众认为制造业衰败最严重的2000年以后。小时生产率标示了制造业的产能效率,是制造业发达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制造业生产率与成本统计中可以看到,从1987年到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有余,达到214.8%。尽管与此同时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减少了1/3,但最终的制造业产值仍然增加了45%。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从美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制造业并未出现真正的衰退,只是大量低端岗位转移到人工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美国制造业所减少的岗位处于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中下游,创造价值较低并伴随着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这种产业内低端岗位的减少与其说是“衰退”,不如说是一定程度的结构优化。另外,保留在美国本土的高端制造业岗位的单位产能一直保持快速增加,使美国制造业在“流失”近1/3的低端制造业岗位后,整体行业生产总值不降反升。

  我们再把美国和G8中的其他制造业大国进行比较,看看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位置和发展速度: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G8中的制造业大国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取1978年的制造业附加值为100的情况下,美国先是在1992年超过了德国,又在1997年超过了日本。就算是在公众普遍认为的美国制造业衰退、中国制造业崛起的2000年以后,美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

  所以,从增长速度和产能效率来看,近十五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并未落后于任何一个主要工业国,相反部分指标还处于领先位置。让公众认为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大量中低端岗位向海外的转移,而且这个转移过程是在美国对制造业价值链的充分掌控基础上主动完成的。

  价值链掌控

  从制造业自身的价值链来看,美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占据了利润最为丰厚的产业;另一方面切割并占据了另一些产业价值链上附加值最高的环节,并把低附加值的环节主动配置到海外,可以说,美国一直在掌控大部分制造业价值链的产业秩序安排,并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组织全球协作。

  在2011年Booz & Company发布的一份制造业分析报告中包含了这样一张美国制造业在国内市场竞争力分析图表,在其中清晰的显示美国在化工、宇航、机械、医疗和半导体面仍然占据着全球领导者的地位,弱势的制造业只是纺织品、服装、家电、家具、计算机设备等领域。


美国制造业“兴衰”背后


  纺织品、服装和家具是典型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没有强势品牌的支撑下,毛利率是非常低的。而家电、电脑和电子设备等高科技制造行业,我其实更愿意把他们称为高科技组装行业,也居于半导体产业的下游,竞争超级激烈并且产业附加值整体较低。以手机行业为例,到2015年苹果一家就赚取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92%的利润,再加上三星,两者利润之和超过了全球手机市场利润的100%。换句话说,所有其它手机企业的整体利润之和是负数,当然这也包括了年产16.3亿部手机的中国手机制造商。

  通过树立对高利润制造行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在中低利润制造行业里控制高利润价值链环节,让美国制造业能够获取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制造业利润率。

  持续创新让美国制造业掌控行业发展方向

  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美国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因素。在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之前,智能手机的标准形象是诺基亚、微软和黑莓共同建立的。在那之前美国的手机制造行业,如摩托罗拉,只能在中端市场以二流的销售业绩苦苦挣扎。从苹果和谷歌先后发布iOS和Andriod之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迅速转变为以美国为中心,美国企业攫取了价值链上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并按照最符合自己商业利益的方式安排整个产业链的协作方式。

  另一个体现美国持续创新能力的制造行业就是汽车产业。当所有传统车厂都还在按部就班地从汽油动力向混合动力演进,并希望最大化现有的技术与专利投资时,特斯拉就以纯电动车的形象迅速掀起了汽车产业的轩然大波。特斯拉的迅速扩张很快让传统车厂意识到,未来的竞争领域除了汽车本身,还包括了充电桩标准制定、充电站网络铺设、电池技术的提升等一系列传统汽车产业没有任何积累和竞争优势的领域。于是整个汽车产业在特斯拉的颠覆式创新逼迫之下快速地转向电动车领域加速发展。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的另一个创新又在悄悄展开。

  2012年,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拿到了美国内华达州的正式牌照,可以上路行驶。传统车厂又一次面临着推倒重来式的威胁。在最近二十年,从ABS、ESP、刹车优先到辅助泊车、驾驶告警等一系列驾驶辅助功能不断的被汽车制造企业推向市场,并获取新技术所应有的超额利润。但无人驾驶技术的出现,让这些驾驶辅助功能统统变成了鸡肋。无人驾驶如果有一天能够正式商用,它不仅能够解放了司机的双手和时间,还将彻底改变汽车的设计思路、道路的行驶规则和整个汽车服务产业的运营方式。

  在美国的持续创新能力面前,日本和德国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国在乘用车领域多年积累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再精妙的汽油发动机设计在电动汽车面前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从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汽车产业的秩序和价值链,将会在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这样划时代的创新面前分崩离析,并按照对新技术占有能力的大小重新分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制造业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