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从用户到商业 中国诠释智能工业生产

从用户到商业 中国诠释智能工业生产

作者:时间:2015-03-19来源:欧洲时报德国版收藏

  16日汉诺威CeBIT博览会开幕,作为本届展会的合作伙伴国,来自中国的企业、产品以及任何有关中国的话题自然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记者走访多个中国展台,参加中国展区相关企业推介会,在峰会论坛上听商界大佬们讨论及中德合作话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1204.htm

  云端平台促成机器互联互通

  一个展位的屏幕呈现着一幅带有图形的线路图,很多数据在线路图上不断地跳动。福建中海创集团公司研究院院长郑松介绍,这是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他说,IT界与工业界的一大区别在于,微软的软件可以应用到各种品牌的电脑产品上,而西门子的工业产品上只能运行西门子的软件和程序。“这是的最大障碍,因为无法实现互联互通。所以,这个通用技术平台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它能兼容德国、美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不同设备。”

  “软件工具化、硬件通用化、元件产品化。”郑松认为这“三化”是能看得见的未来。所谓软件,就是上文提到的技术平台,它不针对电厂、化工厂或是某个机器人,而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硬件通用化,即所有硬件之间的不同标准带来的“隔阂”被打破了,能通通被放上云端服务器,能在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上运转。至于“元件”,郑松指了指屏幕上的一个小方块图形,“这就是元件,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今天我们买回来一个产品,因为它的所有元件已经固定组合,所以它的功能是不变的。明天我们买回来一个产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将其中多个元件进行不同地组合,从而拥有不一样的功能。”他举例,今天买回的是只有制冷功能的冰箱,明天的冰箱可能就不只是一个冰箱了。这便是概念中反复被提及的个性化定制。郑松补充道:“一个工业用户要消耗多少元件,就代表用户对这个平台要占有多少资源,他为此进行付费,因而是元件产品化。”

  “工业3.0是厂家把产品交到用户手上,工业4.0解决的是制造问题,用户不只去买,还关心产品如何制造出来。智能制造,就是用户能够根据喜好或需求,做出一个逻辑,从而影响产品的制造过程。”郑松的这番解释,便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CeBIT开幕式上所说的C2B模式(用户到商业)。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关系呢?郑松表示,这些提法,包括中国的“互联网+”以及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思路都是一样的,即把原本简单的制造过程提升为智能化制造。首先,在传统的流水线生产过程中,工人需要盯着流水线,去分析去检测,这部分工作耗费人力,但其实是简单而且可以由机器替代的;第二,人有惰性,会出现疏忽,机器则可以很“认真”,再繁重也不轻易“累”,这其实是解决关于效率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智能工业 工业4.0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