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移动支付发展冷热不均,近场化主导潮流动向

移动支付发展冷热不均,近场化主导潮流动向

作者:时间:2015-01-21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收藏

  从国外发展历程来看,1997年使用SMS消息形式支付购买可口可乐产品是的雏形。1999年,出现两大移动金融平台:菲律宾的SmartMoney和日本的NTTDoCoMo。2001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金融从SMS系统转移到了更为便捷的应用上,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8440.htm

  全球移动支付发展冷热不均

  当前,从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程度来看,日、韩的移动支付发展最为成熟;而西欧、美国等国近场支付发展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也在积极推进移动支付;在非洲,移动支付在推动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北美地区中,美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较好,远程支付是主要方式,占90%的交易量,其中贝宝(PayPal)2013年的交易额达270亿美元。在近场支付方面,美国出现了较多的技术模式,如谷歌在 2011年9月即推出“谷歌钱包(GoogleWallet)”,但“谷歌钱包”推出后的两年,其下载量还不到3000万次。2014年10月,“苹果支付(ApplePay)”在美国全面启用。“苹果支付”的面世使得舆论再次热炒NFC支付,称其“取代传统支付方式,开启新的支付时代”。但总体来说,美国近场支付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没有达到日本和韩国近场支付的规模。不过,2015年美国政府将出台一项新的政策,要求零售商全面配备触碰支付终端,这或许意味着近场支付服务有望逐渐普及。

  

 

  欧洲移动支付起步较早,1998年,捷克的Expandia银行与Radiomobile公司就联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手机银行系统。在欧洲,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多为运营主体模式。西欧地区中,短信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是移动支付的主要形式,如英国的移动支付平台Monitise就主要基于这两种方式开展业务。近场支付的发展则相对缓慢,法国移动运营商Orange在尼斯部署的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是较为成功的近场支付试点。

  亚太地区中,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移动支付市场发展成熟,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近场支付。日本移动运营商 NTTDoCoMo推行的手机钱包业务“Osaifu-keitai”在全球都属于成功的NFC支付技术案例;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实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红外技术,韩国三大移动运营商SK电讯和韩国电信及LGU+分别于2004年3月、2004年8月、2003年9月联合金融机构开通采用红外技术的移动支付业务。中国、印度、菲律宾等新兴市场的部署正在推动该地区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的快速健康增长。

  非洲地区移动支付业务正在迅猛发展。在非洲,金融服务网点较少且金融服务成本很高,在一些偏远的、没有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地方,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购买商品,所以非洲移动支付业务对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作用明显。非洲移动支付业务主要采用的是SMS技术,在移动支付产业中,以肯尼亚运营商主导的M-PESA手机支付业务最为典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移动支付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