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工程师创新:中国“智”造的源动力

工程师创新:中国“智”造的源动力

作者:时间:2014-12-31来源:EEFOCUS收藏
编者按:人们常说,中国却的不是人,而是人才。中国工程师的总体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而这关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问题,也关乎现在的大环境。现在的大环境还并不能给工程师一个非常理想创新氛围,非常充足的创新动力。

  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追求,更是广大的追求,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国梦的前提下,创新无疑成为实现梦想,体现自身价值最直接的方式。映射到半导体行业,今年兴起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创新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创新动力在哪里?他们的创新面临着哪些困难?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 Connectivity共同发布了《2014中国工程师创新动力调查报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67535.htm

  近十年来,在政府的不断推动下,从制度角度,中国已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也逐渐成为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成为其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的工程师曾经参与或领导过创新案例。他们热衷发明创造,既追求大踏步的冒险精神,也重视小迈步的技术严谨,他们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



  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万鹏远(左二)与 Connectivity中国区代总裁兼人力资源副总裁张超(右一)解读报告

  “创新”是工程师的重要标签

  目前,半导体产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果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企业必须具有强劲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让企业的产品引领时代潮流,与其它企业拉开距离,以便于进行下一轮的创新,进而在产品研发领域一直站在引领的位置。其中帮助企业实现创新的就是工程师群体。

  企业的压力也是工程师的压力,因此创新已经成为工程师的工作常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受访工程师表示,他们的创新经历主要集中在对现有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突破,通过改善细节提升产品性能,以及改进工作流程。由此可见工程师创新不仅限于产品,还包括技术、流程等方面。

  调查报告显示,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应该具备的三大能力分别是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已经成为优秀工程师的重要标签。紧随其后的是沟通能力, Connectivity中国区代总裁张超先生认为,“现在的创新都是大的体系性的创新,每个人在系统创新中只是一部分,我们如何做好自己本职的创新,必须了解其他部分的工作处在什么状态,这需要做好沟通。如果没有沟通,那么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于优秀工程师来说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创新环境:国家与企业共同营造

  尽管绝大部分受访工程师曾参与或领导过创新案例,但调查数据显示,仍有高达87%的受访工程师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因种种原因曾有创新想法但无机会付诸实践。在创新的过程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凭工程师的一腔热情无论在财力上还是在实验设备上都不足以支持工程师实现创新的想法。调查显示,除56%的人认为工程师的创新挑战来自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外,38%工程师表示企业硬件投入不足成为他们创新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外部挑战,其次是企业内部缺乏支持创新的流程。

  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万鹏远先生和张超先生分别站在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明政府和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万鹏远先生表示,“政府和企业在整个创新工作中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们的定位和使命各有不同,政府更强调宏观,强调政策的引领,强调导向,强调环境的营造。而企业真正是创新的主体,因为一个创新发明最直接影响的是企业的效益。而且企业有资源来促进创新,来推动创新,所以企业是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最后我们还要把创新落脚到工程师的身上,不管政府怎么引领,企业如何建立制度,营造环境,但最后能不能创新还在工程师,所以我觉得如何激发工程师的活力和潜力是最重要的。”

  张超先生补充,“企业不仅是开发自己新的产品,创造自己的利润,更多是要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的作用是创造一个大环境,企业实际上对工程师来讲就是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工程师在一个他们感到可以发挥自己潜力的环境中成长是企业的责任。从人才的选拔到工程师的培养,企业能他创造什么样的职业晋升环境,能不能真正的激发工程师的创造能力,我觉得这个是对企业的考核和压力。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变成自己动力,重新审视自己在各方面所做成果的机会。”

  创新:需要激励和给予试错的机会

  调查显示,创新激励机制在对工程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位列首位。由此可见工程师对企业“制度性的激励”需求显著。中国工程师迫切希望能够打破技术职位与管理职位间的巨大职权和福利鸿沟,寻找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终身舞台,安心地从事科研创新。另外,所有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试错是创新的必然环节,企业在支持工程师的创新过程中对试错要有极大的包容心。

  关于激励机制和晋升方面,张超先生解释,“TE给工程师规划了一个和管理职位平行的晋升台阶,作为工程师可以选择做管理,但是愿意专注于技术工作同样有发展空间,不管选哪一条路在同等位置上待遇是一样的。”

  关于试错,万鹏远先生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如果要犯错我觉得作为企业不要把它作为一种错,我们及时进行总结完全可以变成一种经验,有的时候错误是必须的。我们很多时候是有排他的办法,就是排除法,把错的排除掉就正确了。”

  中国下一步要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这不管是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企业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创新主角的工程师在其中起了顶梁柱的作用,如果企业给工程师提供更多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他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必然会有利于企业乃至国家的整体创新发展。



关键词: 工程师 TE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