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的中国机遇:技术融合与工程创新
2025年7月3日,世强硬创十周年“送车20辆”直播活动中,知名投资人、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分享核心观点:“硬科技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不在于单一技术,而在于软硬件结合、数据互联与技术的融合。”他认为,在AI浪潮中,中国企业只有拥抱这种技术融合体系,才能打造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投资应聚焦轻资产、高盈利的平台型企业,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回报和长远发展。并以世强硬创为例,指出其通过链接1000多家半导体原厂与众多工程师,构建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服务平台,体现了技术融合与高效创新的投资价值。
AI元年开启,硬科技迎来关键突破
但斌以长周期视角看待AI影响:“未来10年甚至更长,AI对硬科技的改变将是根本性的,现在仅仅只是AI爆发的第一天。” 在与世强硬创总裁肖庆的对话中,他还提到,“今天的此刻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奇点,人类的算力投入都非常巨大。他指出,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是AI的重大突破。“这不只带来万亿级市场机会,”但斌强调,“更改变了创新逻辑:单点技术突破难持久,技术融合与工程创新才是关键。”
但斌发表演讲
护城河升级:从“硬技术”到“软硬结合”
但斌以英伟达为例,剖析AI时代硬科技企业的护城河逻辑:
● 软硬件结合是基础:“英伟达的成功远超当年的思科,其核心在于它构建了类似‘英特尔+微软’的融合体系(CUDA生态),连接开发者、算力与应用场景。”
● 数据资产构筑新壁垒:“未来企业的核心资产不仅是专利,更是独占的、高价值的场景数据。”他提到谷歌、Meta通过用户数据强化AI能力的案例,认为垂直领域的真实场景数据将成为硬科技企业的核心资本。
但斌指出,当前科技竞争的趋势是“软硬件结合、数据互联、技术融合”,更注重开放协同,与过去的封闭创新已经大不相同。
世强总裁肖庆和但斌对话
AI浪潮下的中国机遇:年轻力量与工程化创新
面对“中国能否出英伟达”的疑问,但斌展现出信心:
● 年轻创造力是核心动力:“90后影石创新CEO刘靖康在运动相机方面挑战Go Pro,正是中国年轻一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明证。新一代创业者更懂得将技术转化为市场接受的解决方案。”
● 工程化创新驱动突围:“尽管在原创技术发明上存在差距,但中国在技术应用与场景创新上极具潜力。DeepSeek等案例就是例子。”
● 人才储备是最大底气:但斌特别提到,“每年1200万大学毕业生,一半学工科,这是中国硬科技最大的后备军和希望所在。”他鼓励优秀学子投身硬科技产业一线。
最后,但斌还提到未来对AI的畅享:“人类每多活5年,就可能因AI触及某种意义上的永生。在脑机接口、太空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时代浪潮中,中国企业只有推动软硬件结合与数据互联的技术融合,打造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才能成为造浪者而非被颠覆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