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中国光伏“躺枪门”升级 ECD图穷匕见?

中国光伏“躺枪门”升级 ECD图穷匕见?

作者:时间:2013-10-15来源:solarF阳光网收藏

  近日,美国板制造商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ECD)的破产管理人JohnMadden将尚德电力、天合光能和英利绿色能源三家中国企业告上法庭,指控三者涉嫌价格操纵并对美倾销廉价板,索赔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8亿)。就在中国的“小伙伴”们还在为三巨头“躺枪”而震惊错愕之际,来自ECD的发难又出现了“升级版”,一批中国的多晶硅制造商及银行也被列入了其诉讼的“共犯”名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82115.htm

  从定点打击升级到对中国上中游的全方位覆盖、甚至延伸到金融领域,ECD的“火力全开”进一步印证了笔者此前的“阴谋论”担忧:这绝非一起企业间的普通商业纠纷,而是一桩精心策划的栽赃,枪口所指向的是整个中国光伏产业,意图就在于为美国出台新一轮贸易救济措施造势,削弱中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优势。虽然明知是“泼脏水”,但中国光伏企业的应诉和反击还应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既不能掉以轻心,亦不可反应过度。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开拓、经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还需知己知彼、谨防授人以柄,学会利用西方游戏规则趋利避害、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多晶硅企业也“躺枪”

  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光伏三巨头“躺枪”后大多倾向于淡化处理,避免事态升级扩大;然而ECD却着意将此案由单纯的企业间纠纷拉抬至对中国光伏业反补贴、反垄断诉讼的高度,这无疑令本已风平浪静的中美光伏贸易议题再度波诡云谲。

  去年10月,美国一家已破产清算的光伏企业Solyndra就曾向三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在诉讼文件中,Solyndra的发难对象囊括了三巨头与中国的多晶硅厂商及金融机构,指控它们与中国政府共同组成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光伏组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再看此次ECD提交的诉讼文件,异曲同工之妙便一目了然。ECD声称“诸如”保利协鑫能源、大全新能源、江苏顺达等多晶硅供应商与三巨头“密谋”敲定光伏组件价格,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进出口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它们提供低息贷款,还得到了中国能源局、新能源商会的支持,共同目的是“旨在迫使美国制造企业破产”。

  其实,由于类似指控显得过于荒诞离奇,就连美国内部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去年Solyndra向三巨头索赔,美国就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家破产企业不去反思自身的技术短板和存在缺陷的商业模式,指控中国同行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懦夫行为。针对此次来自ECD的发难,英利绿色能源美国分公司运营总监也认为,虽然初步看来这些指控都毫无根据,但此事与去年Solyndra提出的反垄断诉讼颇为类似,应该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

  颠倒黑白的指控

  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光伏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就不难发现ECD的指控有多么无稽和失实,甚至可以说是颠倒黑白、贼喊捉贼。

  长期以来中国的光伏产业链条就局限在上中游,而且无论是多晶硅制造,还是光伏组件制造业,都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上中游光伏企业之间一度是各自为战的散沙状态,产业链是断裂的。中国的多晶硅厂商,首要的目标市场是海外而非本土组件制造商;同样,包括三巨头在内的中游厂家,也大多舍近求远选择进口多晶硅。中国光伏业近两年来所遭遇的全行业危机,与这种产业链条的“断路”不无关系,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前几年中国光伏业的全盛时代,组件制造商之间为了拼规模、上产量,争相采购多晶硅原料。包括尚德电力、天合光能等巨头当时都曾以40-50美元/公斤的价格与海外多晶硅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这些合同少则几年,长则十多年。结果2008年起多晶硅价格急剧下滑,目前市价早已跌至20美元/公斤以下,中方企业却还只能硬着头皮按照约定的高价履行这些海外长单。未来几年,中国光伏企业背负的海外长单总额仍将高达两三百亿美元之巨。

  另一方面,美国、德国等地多晶硅生产商近年来加紧对华低价倾销,通过不公平贸易来挤占中国的多晶硅市场份额,使得本土多晶硅企业深受其害。就2012年来看,国内多晶硅产量同比下滑25%至6万吨;而进口量则增长30%突破8.5万吨,其中约95%来自美国、韩国和欧盟。中国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7-8家勉强开工生产,其他超过80%的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技术团队和工人大量流失,可谓哀鸿遍野。如果真如ECD所言,当初中国光伏业上下游能够同气连枝、戮力同心一致对外,又何至于有此种惨景?

  “走出去”还应善用西方游戏规则

  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ECD的诉讼指控纯属信口雌黄,但或许原本它也就无所谓被人看穿。ECD就是存心要在中美光伏贸易这本已平静的一池春水中充当“搅屎棍”,挑起争端漩涡,以便浑水摸鱼。对于这一点,涉案的中国光伏企业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方本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仅止于为澄清而澄清,就会始终处于挨打招架的被动地位,而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要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有时候多说反而无益,全力做好应诉备战准备,届时在法庭上彻底撕下其“受害者”的伪装面具。

  另一方面,还要警惕这一事件可能对欧盟造成的连锁效应,维护中欧在光伏议题上罢兵言和的立场不被打破。欧盟委员会已于8月7日发布公告,就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作出初裁,不对产自中国的产品采取临时性反补贴措施,而终裁结果将在12月初做出。尽管欧洲光伏行业联盟EU-Prosun仍在极力游说欧委会对华施压,但从目前态势来看,伴随价格承诺方案的达成,欧盟对华反补贴调查很可能就此不了了之。然而,如果美国对华反补贴制裁的调门升高,欧盟方面会否跟进,从而形成西方敲打中国光伏业的新一轮大合唱,是我们必须警醒和防范的。

  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做大做强,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纠纷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要面对的纠结。必须承认,中国光伏企业还处在“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海外市场遵循的是西方国家长期主导下的惯例和规则,对后入者来讲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应与否的问题。企业如果总是有意无意以国内固有的思维、习惯、标准开展国际业务,也容易授人以柄。在欧美拓展市场,首先要主动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式地与现行国际规则对接,尽力促成自身的国际化,才可能走稳、走好。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光伏业先进的理念、标准推向国际,才能占领行业制高点、争夺主动权。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