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市场“洗牌”重塑光伏产业格局 政策影响微弱

市场“洗牌”重塑光伏产业格局 政策影响微弱

作者:时间:2013-10-10来源:solarF收藏

  201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一线企业财报喜人,在出货量和业绩方面都迎来了不俗表现,这种表现源于很多因素,包括新兴市场崛起、欧洲分销商“双反”前夕大量进货等等,但政策带来的刺激效应其实不是主因,市场“洗牌”才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4584.htm

  2013年1~7月份,中国组件出口基本上都处于同比下滑状态,据媒体公布的数据,2013年3月份,中国组件出口规模达到1300MW,同比下滑15%左右;4月份,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规模达到1380MW,同比下降17.5%;5月份,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仅有1060MW,同比下滑40.9%;7月份,预计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规模在1050MW左右,同比下滑幅度也超过10%。

  虽然中、日、美等新兴光伏市场需求量同比大增,但这仅仅能弥补欧洲市场下滑造成的空白,至多会使得全球光伏装机量比去年增加10%,达到35~38GW左右,不可能造成市场货源紧缺。行业供需确实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只不过不是因为市场容量扩大行业才开始好转,而是因为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大批产能的缘故。

  总体来看,市场“洗牌”对光伏产业造成的几大利好已经集中显现:

  第一,去产能化深入,大批中小型企业死掉,特别是欧盟“双反”让很多光伏企业不敢大量对欧洲出货。目前全球光伏产能约为60GW,比2011年时期的80GW有所下降,而且很多产能已经不可能重启,亦或是处于长时间停产状态,名存实亡,实际的有效产能肯定比这个数字低。如同中国多晶硅产能一样,中国多晶硅产能有20万吨左右,但随着价格的上升,真正能够启动的产能其实远小于这个数字,最终的受益者只不过是四五家企业。这就是市场“洗牌”对行业产生的直接利好。

  第二,全球光伏市场剧烈震荡,极大利好于光伏龙头企业。光伏产品不同于一般的货物,需要具备25年以上的寿命,尚德以及赛维LDK的陨落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客户选择产品的出发点。此时,光伏企业的品牌效应会发生极大作用,客户不再愿意去购买随时可能垮台的中小型厂商的产品,更加厚爱生存能力强的一线光伏企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线企业出货量纷纷超出预期,部分企业单季度出货量超过500MW,英利全年出货量更是可以高达3GW,强者更强的格局其实已经显现。

  第三,新兴市场崛起增加了很多光伏企业的进入门槛和开拓程度,小企业已经没有能力去跟大企业争抢市场份额。比方说二季度光伏需求最旺盛的日本市场,日本市场对光伏产品质量要求苛刻,企业必须通过严格的认证才能进入,而转换效率高、质量过硬的大型企业具备优势。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真正具备出口日本市场资格的也就是十来家,这些企业去争抢巨大的市场份额,显然对其出货量和盈利能力都是极大的利好。这是市场转移引发的一种市场化“洗牌”,表明上看是政策提振了整个行业的活力,实则是市场将中小企业挡在了门外,这对一线企业和行业来说都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其他方面的新兴市场需求量普遍偏小,而开拓难度和成本又很高,中小企业已经没有实力去开拓,大型光伏企业还会占据先天优势。

  政策对行业影响力极其微弱

  与市场“洗牌”相比,中国光伏政策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力极其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肯定的说,中国光伏政策两年来一直处于“忽悠”状态,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几个GW的光伏装机量。

  光伏行业不景气已经持续近三年时间了,市场化对其已经进行了有效“洗牌”,工信部才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其实该死掉的企业早就死掉了,就是没有工信部的明文规定,恐怕也不会有光伏企业会扩张产能,毕竟光伏制造环节的利润率已经非常低,扩产能没有任何意义。

  不仅是上述《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政府制定的很多政策都是徒劳的,都是摆出一副救助关心行业的姿态,而所有的政策都会受到市场的极大限制。电网企业很难唯命是从,银行机构也不会轻易放款,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其实非常小,光伏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依赖市场这种无形的手。



关键词: 光伏 太阳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