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专题 > 平板电脑的发展历程

平板电脑的发展历程

作者:时间:2012-07-10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收藏

  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来自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艾伦•凯(Alan Kay)在60年代末提出了一种可以用笔输入信息的叫做Dynabook的新型笔记本电脑的构想。然而,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没有对该构想提供支持。第一台用作商业的是1989年9月上市的GRiD Systems制造 的GRiDPad,采用MS-DOS操作系统。这款产品采用命令行的用户界面,支持触笔控制,可以算是第一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34451.htm

  1991年,Go Corporation推出名为Momenta Pentop的平板电脑,重达3.2千克价格高达5000美元。1992年,Go推出了专用操作系统PenPoint OS,同年微软公司也推出了Windows for Pen Computing,实现了图形界面。

  1993年,苹果公司推出Newton,定位在PDA(个人数字助理)上,主要是进行简单的事务处理。Newton在外观、功耗和功能上可圈可点,但销量始终不尽如人意。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砍掉Newton。显然乔布斯始终没有忘记要设计出一款又轻便又好用的电脑,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Newton团队解散后,当初开发Newton所用处理器的几个工程师创办了目前在嵌入式CPU领域如日中天的ARM,似乎为后来乔布斯与ARM的再次联手打下伏笔。

  1994年,Palm公司在总结了其他PDA失败的教训后,将Palm PDA定位在与PC的数据交换,电子名片功能大受欢迎。后继的Treo系列PDA手机继续发挥速度快、界面友好的优势,QWERTY键盘方便用户快速输入文本,采用Palm OS的BlackBerry手机上的PushMail功能深受商务用户的喜爱。

  PDA的巅峰之作是HP公司在1995年推出的iPAQ 4700,采用4英寸、分辨率达640x 480的电容屏,Intel的PXA270处理器主频达到624MHz,这个速度在今天也可以算是达到入门级水平。HP 4700支持蓝牙、WiFi,屏幕显示清晰细腻,顶级配置加上良好的扩展性,使这款PDA成为当时众多蜥蜴(中国玩家对WinCE的简称)玩家的最爱。当年近7000元的售价足以抵得上一台电脑了。这款产品的寿命超长,现在还有玩家在使用和交易。

  Intel的xScale是当年大多数中高档PDA的首选,主频高、速度快,能直接播放MPEG2格式的电影,缺点是功耗大、价格高,在功能手机占主流的年代始终没有打开手机市场。Intel最终把xScale产品线卖给了Marvell,包括ARM的架构授权。在xScale折戟后,Intel又推出了UMPC的概念,用奔腾M处理器继续进攻移动市场。UMPC可以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吸引了很多热衷小尺寸、轻薄电子产品的日本和韩国用户,但在用户体验和电池寿命上沿袭了PDA的老毛病,没有掀起多大波澜。

  PDA和UMPC在警务、城市管理、武器装备、数据采集等户外应用和手持设备中火过一阵,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玩家。由于没有很好解决功耗、移动性问题,在大屏幕智能手机的冲击下,逐渐偃旗息鼓。

  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平板应该说是微软在2000年推出的Tablet PC。在当年举行的拉斯维加斯计算机博览会上,微软软件架构师Bert Keely向观众展示了第一代Tablet PC原型机,第二年微软又推出一款采用新操作系统的产品。2002年12月,中文版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登陆中国市场。

  此后,HP、戴尔、富士通、宏基、联想等电脑厂商都推出过采用Tablet PC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产品,但是高昂的价格使得这些产品始终曲高和寡,只是在一些商务办公、教育、科研及一些在户外使用的行业应用中得到使用。为了让软件流畅运行,微软在标准Windows的基础上对Tablet Windows进行了裁剪和优化,结果很多Windows软件无法在Tablet PC上运行,必须进行重新开发和测试。

  不能不说盖茨的眼光是相当超前的,但过高的操作系统授权费和制造成本,使Tablet PC的售价远高于笔记本电脑,在续航时间上也毫无优势,再加上繁琐的操作界面和缺乏应用软件,此后惨淡的销量让Tablet PC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只是在工业、医学和政府等顾客群内有小型市场。

  总体来看,早期的便携式平板电脑定位在行业应用、数据处理和办公辅助,既不是办公产品,也非消费类产品。从GRiDPad到Tablet PC,这些产品的通病是没能很好解决如何获取、管理应用的问题,必须借助PC完成应用软件的拷贝、下载和安装。在用户体验和易用性上没有突破。

  2010年1月24日,苹果正式发布,正式开启平板电脑元年。直到这时,人们才明白真正的能够随时移动的平板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支持多点手指触摸输入,支持应用软件、音乐、图书等产品的管理、购买和支付的应用商店,通过3G、WiFi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10小时的电池寿命,以及合理的价格,其核心是良好的用户体验、各种应用和内容的平台和载体。

  从技术上看,苹果的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除主芯片和操作系统外,其他芯片、显示屏、电池、天线等都是采购其他公司的成熟产品,其主芯片采用成熟的ARM处理器,操作系统是一个轻量级的嵌入式系统。但是苹果通过超群的工业设计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用这些元器件打造出在外观、易用性、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堪称完美的产品,抓住了以娱乐和个人应用为核心的消费市场。苹果最大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即通过应用商店形成一个可盈利、可持续发展、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链,使产业链上下游都紧紧围绕苹果来运转。应用商店为众多软件开发者和内容提供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发布平台,用户通过客户端软件就能访问、下载这些资源,并完成付费和评论等一系列操作。

  回头再看PDA、UMPC和Tablet PC,恰恰是败在这些因素上。一是不支持多点触摸,必须要用笔做为输入工具;二是尺寸大、厚,重量一般在1公斤左右;三是功耗大,有时候需要加风扇,散热和续航时间都不理想;四是为商业应用保留了很多按键和接口,产品外观不够简洁美观;五是应用软件不够丰富,很多桌面应用没有移植过来,而且也没有针对触摸输入进行优化;六是价格远远高过笔记本电脑,不少Tablet PC的售价达到两万元,普通用户难以问津;七是移动性差,因为2005以前,WLAN的部署、使用和维护成本还较高,3G在很多地方还没有部署,在有3G的地方使用成本也非常高,Tablet PC无法发挥移动办公的优势;八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应用和内容平台,无法方便快捷地获取、管理、使用应用和内容,没有一个完善的支付机制。微软的眼光是超前的,但有点生不逢时,限于当时的技术和产品定位,先驱成了先烈。

  从某种意义上,iPad的成功是因为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乔布斯敏锐地嗅到并捕捉到这个商机,即所谓时势造英雄。随着集成电路和处理器技术的高速发展,ARM Cortex-A8、Cortex-A9处理器的主频已经超过1GHz,最高达2GHz以上,可以流畅地运行iOS、Android、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支持多任务切换,支持大容量存储器,高性能的GPU可以满足高清视频播放、3D游戏的需求等。高性能的处理器和集成电路产品是平板电脑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基础。

  3G和WiFi的广泛部署,使得无线宽带的接入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用户能够放心大胆地使用,而不必担心费用超支。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玩游戏、发微博、聊QQ、上社交网站、看视频。但是手机的处理性能、电池容量、屏幕尺寸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在这方面的需求,在手机和PC之间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市场空白。平板电脑的出现,解决了很多便携性、易用性、连接性的问题,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硬件平台,恰好填补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机遇。

电容屏相关文章:电容屏原理


关键词: 平板电脑 iPad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