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ART转CAN的应用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对于数据帧转换的形式要求也逐渐增多,目前主流的转换形式包括透明转换、透明带标识转换以及自定义转换。具体是如何实现?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透明带标识转换。 1 . 适用场景 串口转CAN模块在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呢?一是老产品面临升级,需要用到CAN总线通信,但硬件平台中的MCU没有集成CAN总线的控制器。二是选用的MCU已经包含CAN总线接口,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项目需求。若出现类似以上两种情况且MCU有闲置串口,则可以选用串口转CAN模块解决。 图1
- 关键字:
串口 CAN
- 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系统在不同电压下运行,从电梯到电动汽车,甚至海事系统,隔离式CAN收发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收发器将CAN(控制器区域网络)标准的优先和仲裁功能合二为一,并提供隔离的优势(断开接地环路、耐压力差、共模瞬变抗扰度等),有助于保持系统中两个电压域之间的可靠通信。 同非隔离式CAN系统一样,使用隔离式CAN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隔离式CAN收发器的电磁兼容性(EMC)性能。EMC性能通过两个参数衡量: 1. 设备产生的发射 2. 系统中干
- 关键字:
CAN,CMC
- CAN收发器是连接CAN控制系统与CAN总线网络的桥梁,当选型CAN收发器时应该注意哪些参数?本文将带大家深入的了解收发器的每项参数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输入特性 对于隔离CAN收发器,输入主要指连接CAN控制器一侧的输入特性,包含电源输入与信号输入。 根据控制器的CAN接口电压可选择3.3V或5V供电的CAN模块,隔离CAN模块正常输入范围为VCC±5%,主要考虑CAN总线电平能保持在典型值范围内,同时也使次级的CAN芯片工作在标称电源电压附近。 对于单独的CAN收发芯片,需要对芯片
- 关键字:
CAN 隔离收发器
- CAN节点质量的良莠不齐会给CAN总线网络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CAN节点的一致性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来探讨一下CAN节点输入电压阈值测试 CAN一致性测试主要分为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三大部分测试内容。在CAN网络中,各节点遵循CAN一致性测试是保证总线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在物理层中,CAN总线设计规范对于CAN节点的输入电压阈值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果节点的输入电压阈值不符合规范,则在现场组网后容易出现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各节点间出现通信故障,所以输入电压阈值测试也是CAN物理层一致性测试中的
- 关键字:
CAN
- 随着目前越来越多的系统在不同电压下运行,从电梯到电动汽车,甚至海事系统,隔离式CAN收发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收发器将CAN(控制器区域网络)标准的优先和仲裁功能合二为一,并提供隔离的优势(断开接地环路、耐压力差、共模瞬变抗扰度等),有助于保持系统中两个电压域之间的可靠通信。 同非隔离式CAN系统一样,使用隔离式CAN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隔离式CAN收发器的电磁兼容性(EMC)性能。EMC性能通过两个参数衡量: 1. 设备产生的发射 2. 系统中干扰产生的抗扰度 发射 发射是电磁
- 关键字:
CAN EMC
- CAN总线作为应用非常广泛的现场总线,保证CAN总线一致性非常重要,DLC作为CAN帧的一部分,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总线通信。那么DLC代表什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测试验证其正确性? CAN总线是ISO国际标准化的串行通信协议。在汽车产业中,出于对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低公害、低成本的要求,各种各样的电子控制系统被开发了出来。由于这些系统之间通信所用的数据类型及对可靠性的要求不尽相同,由多条总线构成的情况很多,线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为适应“减少线束的数量”、“通过多个CAN,进行大量数据的高速
- 关键字:
CAN
- 横跨多重电子应用领域的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意法半导体
(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在IEDM2018国际电子器件展会上,公布了内置嵌入式相变存储器(ePCM)的28nm
FD-SOI汽车微控制器(MCU)技术的架构和性能基准,并从现在开始向主要客户提供基于ePCM的微控制器样片,预计2020年按照汽车应用要求完成现场试验,取得全部技术认证。这些微控制器是世界上首批使用ePCM的微控制器,将被用于汽车传动系统、先进安全网关、安全/ADAS系统以
- 关键字:
意法半导体 FD-SOI
- 伴随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如何解决汽车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然而接地设计作为根治电磁兼容问题方法之一,地偏移测试显得就尤为重要了,因此本文对接地设计及地偏移测试进行了解读。 一、整车系统接地设计 1、地线的意义 地线在汽车上不仅仅是一个接点,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汽车电气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有: 提供给直流负载、交流负载和瞬变负载电流回路,连接蓄电池或发电机的负极端; 提供电压给传感器、通讯系统、单端数字输入等
- 关键字:
CAN 共模干扰 差模干扰
- 各位工程师是否遇到需要使用到CAN通信但缺少CAN接口的情况?最简便的方案是采用UART转CAN通讯。ZLG致远电子针对此应用CSM100系列模块解决方案,这款模块将极大的简化了开发流程,实现的方式是怎样的?本文为你详解。 一个嵌入式或者X86的工业控制板上,一般都会提供CAN、UART、以太网、USB、SPI、I2C等通讯接口,但是由于处理器的限制以及满足通用性需求,很多厂家只能均衡的去分配这些接口,比如致远电子旗下的部分工控核心板的接口就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通用型核心板一般提供的CAN-bu
- 关键字:
UART CAN
- CAN总线边沿时间会影响采样正确性,而采样错误会造成不断错误帧出现,影响CAN总线通信。那么CAN总线边沿时间标准是什么?边沿时间如何测量呢? 一、CAN测试边沿时间意义 目前在国内汽车电子行业没有明确的标准,也就造成汽车零配件质量良莠不齐,零配件整装到汽车上将会造成CAN总线通信异常,给汽车驾驶带来安全隐患。如下是GMW3122信号边沿标准对CAN总线边沿的规范要求。 表中根据需求不同,波特率不同分为高速CAN、中速CAN。测试的是信号边沿时间,边沿时间是指隐性电平到显性电平时间和显性电平
- 关键字:
CAN CANDT
- 各位工程师对于CAN总线隔离方案想必都极为熟悉,但可能会遇到CAN总线采用了隔离方案依旧通讯异常的情况。这一类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本文将对各类方案电路原理为大家分析原因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1、常见主流收发器芯片 随着汽车电子和工业的迅猛发展,CAN总线被广泛的应用各行各业的总线通信上。半导体行业的不断更新,早期的CAN收发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世界上CAN收发器的生产公司,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推出性能更好的CAN收发器。 目前主流的CAN收发器是PCA82C250/251,TJA104
- 关键字:
CAN 芯片
- CAN总线各节点质量的不一致引发的系统瘫痪、错误、死机等问题,CAN一致性测试已成为保证CAN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CAN总线一致性测试中的容错性测试进行介绍。 CAN一致性测试内容,覆盖了物理层、链路层、应用层等测试需求,容错性能的测试主要是在物理层面,通过地线漂移、地线丢失、电源丢失、CAN线中断、CAN线各短接到地、CAN线各短接到电源、CAN线短路等错误状态模拟,对被测节点和系统工作情况、恢复时间进行整体的考察。 一、测试原理 地线漂移:利用电源不断抬高DUT的GND,测试总线
- 关键字:
CAN
- CAN总线是新能源汽车中非常重要的通讯总线,工程师们常常通过CAN总线来读取车上的车速、转速、扭矩等信号,但你是否知道CAN总线也可以用来读取功率分析仪实际测试的功率信号呢? 对于工程师来言未来的测试方法一定是趋于整体化、集成化。在新能源汽车中,需要测试的项目十分繁多,这里为大家介绍新能源汽车CAN总线、功率分析同步测试方案。 CAN总线可以读取新能源汽车中所有的CAN信号,再通过软件进行实时分析。而PA功率分析仪是用来测试电信号的,两者的数据并不通用,那如何解决同步测试的问题呢? 一、功率分析
- 关键字:
CAN 新能源汽车
- 复杂的CAN网络,单个节点的输出电压如果不符合规范,则在现场组网后容易出现信号电平不可靠的情况,导致错误帧的出现,各节点间无法进行通信。那么,如何判断CAN节点的输出电压符合严格的规定? CAN一致性测试,就是要求整车CAN网络中的节点都满足CAN总线节点规范要求,缩小CAN网络中节点差异,保证CAN网络的环境稳定,有效提高CAN网络的抗干扰能力。所以,为了保证CAN节点的输出电压符合规范,应该对输出电压进行一致性测试。 一、测试标准 每个厂家在产品投入使用前,都要测试CAN节点DUT(被测设备
- 关键字:
CAN CANDT
- 一直以来,汽车的测试都离不开CAN,而CAN的应用也离不开汽车行业。因此,在新能源汽车越发成熟的今天,CAN的一致性测试也成为各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商关注的焦点。这里对CAN一致性测试中的负载率测试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负载率测试是CAN协议一致性测试里的必测项目,不同的测试人员对其的理解也有些差异。大多的测试主要分为两项,一项为测试CAN总线的负载率,另一项则是总线负载压力测试,我们对两项常见的负载情况测试做一下测试方法的解析。 测试CAN总线的负载率,并没有固定的测试标准,大多数的CAN测试设备都可
- 关键字:
CAN 负载率
can-fd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can-fd!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can-fd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can-fd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