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芯片冲击90纳米产前研发联盟亟待建立
——
纳米芯片时代来临
目前,Intel、AMD的90纳米芯片已经批量进入市场,而威盛、三星也宣布其90纳米芯片研发成功,入市时间不会拖得太久。长期以来,纳米芯片是世界少数几家芯片厂商炒作的焦点,国内芯片企业则与之无缘。这种情况正因中芯国际发生改变。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肇中表示,世界微电子产业已经进入纳米时代。以芯片制造业在微电子领域的典型代表性,90纳米芯片的量产则是纳米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中芯国际制造90纳米芯片,使我国芯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在90纳米芯片工艺上,中芯国际与国际知名大厂相差无几。据相关媒体报道,中芯国际90纳米工艺,最早是从比利时微电子科技研发中心和德州仪器获得援助开始,2003年初进行90纳米工艺的自主研发,并最终取得90纳米芯片工艺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90纳米芯片生产厂商中,台积电把中芯国际作为主要竞争对手。6月2日,绘图芯片双雄恩威迪亚、亚鼎90纳米芯片下单台积电,有媒体预测,这将会挤压中芯国际战略空间。
对此,王阳元不以为然:“今年的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将近1800亿美元,任何一家芯片公司都不可能包揽整个市场,各芯片公司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良性竞争,大家为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而不断改进技术。”
中芯国际扎根国内
作为一家国际化公司,中芯国际的发展战略具有全球视野,但这样的战略也有可能导致其身处全球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但却对此视若无睹。
“中芯对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国内集成电路需求量占据全球需求的20%,这样的市场规模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一种诱惑。”王阳元向记者表示。但中芯国际只拿到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他认为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芯国际只是一家代工厂,而另一方面是我国设计业水平不高,导致肥水流进外人田。在国内,代工厂有能力制造芯片,却因没有高水准的设计水平,导致大量芯片订单飘到海外的现象比比皆是。
王阳元认为:“整机厂商、设计厂商、代工厂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开拓国内市场的关键所在。”据介绍,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在350亿美元左右,其中,芯片业规模在140亿美元左右。这一市场的开拓,对中芯国际以及其他厂商都是当务之急。
自从我国政府把芯片业确定为优先发展产业,中芯国际也幸运地成为重点扶持对象,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在中芯国际的发展曲线中,每一点小的波动,业界都给予了密切关注。王阳元对此深有体会:“中芯国际获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支持。”他表示,中芯国际始终都会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打造产前研发联盟
在全球市场,中芯国际仍要经受考验。市场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总裁Dean McCarron称,当中芯国际0.13微米工艺实际导入投产、开出产能时,英特尔与AMD相应的制造工艺至少已领先2-3代。另外,由于90%的订单来自海外,中芯国际势必受到全球产业发展放缓的牵连。
与可预测的技术、市场不同,知识产权纠纷仍将是中芯国际重点布防的领域。与台积电专利之争,让中芯国际刻骨铭心。王阳元表示:“我们现在必须着手解决自主创新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自主知识产权是形成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据介绍,我国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后发国家,而真正阻碍后发国家进入国际集成电路产业俱乐部的问题是技术。如果不能在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不能在国际市场中生存与发展。
“集成电路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的发展史。存储器如此,CPU如此,Flash Memory也是如此。”王阳元认为,未来20年到50年将是一个技术发展的历史时期,是历史赋予的一个难得机遇。“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辜负这个历史机遇。中国将在这个时期崛起,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将在这个时期崛起”。
他建议,我国建立微电子产前研发联盟即国家微电子研发中心,实行“官、产、学、研、用”相结合,背靠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产业发展,面向核心竞争力,面向世界大生产的关键技术需要,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为下一代集成电路发展(当前可定位在45-22纳米)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产前的核心技术、专利与人才培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