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业界动态 > 中科院石墨烯电池:充电7s续航35km 商用化仍需时日

中科院石墨烯电池:充电7s续航35km 商用化仍需时日

作者: 时间:2015-12-22 来源:虎嗅网 收藏
编者按:这一新材料称之为“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然而事实上,《science》的文章中,并没有表示自己使用的是石墨烯,更适当的表述或许是类石墨烯介孔氮材料。

  实际上,SiO2模板来产材料,产率一定不高,模板制备就有一定成本。然后CVD制备材料,如果你的材料是论重量而不是论面积来生产,那成本一定妥妥的是醉了的节奏;之后还要用剧毒的氢氟酸来腐蚀,危险的东西防护成本有多高大家想想,最后还有个浓硝酸处理,嗯……环评过起来一定很困难。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4696.htm

  在这套技术在实验室里很普遍,做研究没有问题,但如果非说它明天就实用化,嗯,做梦呢……

  当然了,本文作者也说了他们还采用了相对更为经济(inexpensive)的工艺,大概就是不用模板了,直接做溶胶凝胶,然后再CVD合成。

  问题还是:溶胶凝胶对于工业也不是什么便宜货,然后还是用CVD.....反正你成本上就是没竞争力。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不服气,说笔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成本问题随着技术发展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关键还是要看你的新技术要取代的旧体系是什么:如果是一个原有技术昂贵,那你的技术贵一点是比较好说的;但是如果取代的是现有的大规模生产的非常便宜的东西(这些各种碳系材料),即使你的新产品性能真的有飞跃,先老老实实算算经济账,然后再行动研发投资扩产什么的,也是绝对不是坑人的。

  (2)电极制备工艺

  该文使用的工艺是把活性材料与可压缩的石墨烯泡沫(做集流体)挤压在一起,没加添加剂,制成的极片。

  可见使用的并不是传统的金属集流体。实际上,3D石墨烯泡沫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以及相应带来的良好的三维导电网络,用这样的集流体会给材料的性能带来很多加成,在这方面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院士组有不少工作可以参考。因此这里的一大问题就是:为什么不用传统的集流体,而是使用了石墨烯泡沫来测试该材料的电性能?如果用传统集流体,测出的性能会不会更具有参考比较价值?

  (3)整体定位

  虽然我们的记者朋友已经为该材料定了一个“充7秒跑35公里”的性,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看看作者对于自己工作的展望。对于超级电容方面的应用,该作者意味深长地用了一个词,叫potentially可以和电池来竞争。所以作者也没说它一定要和电池短兵相接嘛,先做好电容领域中的老大其实是比较实际的。而且最后这个可以与铅酸、镍氢匹敌的评价后,最后谈到锂离子,作者非常客观的用了一个词: 也许。



  至少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它想去取代锂离子,难度比前几种要大的多。所以其实作者对于该电容的定位其实非常清晰。

  (4)科研VS工业

  其它几位朋友在这里也说了,实验室里做出来的东西往往要花很久才能工业化,而有些技术甚至受至于技术路线等因素,永远不可能工业化都没准。我从来不认为科研不重要,但是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扶持那些可以中试化,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这才是工业升级,做强中国制造的正路,因此我也很期待该项技术可以早些中试化,能够大批量做出高一致性、可靠性、成本和性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

  因此一切的一切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PS:充电7秒钟跑35公里,我是感觉这个数字算的很有趣,还是7的位数呢……好的,折合一秒钟跑5公里,如果是一般的家用电动轿车,一度电跑7~8公里,咱就按10公里算吧,1秒钟充电得要0.5度,1kWh=3600kWs 也就是功率达到1800kW,嗯,不烧了才怪……

  总结一下就是,此次中科院的新材料确实有着重大突破,但是从实验室到工厂到市场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石墨烯电池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