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ate8:赤裸裸的石墨烯电池炒作
想当年,获取稳定的石墨烯的故事也是一段传奇。2008年8月,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盖姆在接受科学观察网站专访时,讲述了他用了一种“土”方法获取石墨烯的故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3561.htm因为石墨具有完整的层状解理特性,可以按层剥离。于是,盖姆用透明胶带在石墨上粘一下,这样就会有石墨层被粘在胶带上。把胶带对折后,粘一下再拉开,这样,胶带两端都沾有石墨层,石墨层又变薄了。如此反复多次,胶带上的石墨层薄到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厚度时,石墨层也就变成了石墨烯。真是厉害!
到了最近几年,石墨烯的发展速度就像坐上了火箭。诺贝尔奖得主盖姆在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也颇为感慨地表示,短短几年间全球石墨烯研发及商业化的速度令他十分惊诧。
据今年十月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2015全球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统计,到2012年底,中国不仅研究石墨烯的论文发表数目位列全球第一,而且近三年专利数量迅升首位,从某些方面看,中国走在了石墨烯研究的前列。但是,盖姆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指出,许多已发表的石墨烯论文中,一半的研究会被废弃掉。另一方面,许多专利,特别是产自大学的专利,其中90%并没什么价值,99%的专利最终会作废,很多人为此在浪费生命。
而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国在石墨烯方面的科研和应用脱节问题突出,不少科研院所并不知道产业界到底要什么。从产业角度看,目前石墨烯的主要挑战在于制备方法难以同时满足低成本和高质量两个条件。
接着让我们在来看看行业内的人具体怎么说。日前,发表在《财新周刊》的《掘金全球“万能材料”石墨烯》一文中写到,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微纳力学中心教授朱宏伟认为:
现在国内的石墨烯应用,有些确实是在炒概念,真正做石墨烯的企业其实没有几家,很多都是原来做石墨等碳材料的企业甚至完全不相关的企业打着石墨烯的旗号,或者炒作股票,或者争取国家基金,真正做石墨烯并且真正能赚钱的企业屈指可数。
当前一些石墨烯应用是原来碳材料就可完成的,优势不是很明显。非石墨烯不可、真正有价值的应用,现阶段还停留在实验室中。
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钟成博士也称:
现在纯粹炒作石墨烯概念的现象有两类,一类是借用石墨烯概念拉升股票,另一类是借用石墨烯概念,并不是真的做石墨烯,把数据吹得非常离谱,比如有的企业称充电八分钟跑1000公里,这从科学上讲是非常不靠谱的。
相关企业非常希望大家关注,但过度的炒作又是一种伤害。真正做石墨烯的企业,全国不超过40家,真正赚钱的,更屈指可数,其他都还在烧钱的阶段。
虽然上面的专家都倾向于石墨烯电池在现阶段只是炒作,但是也有人在坚持不懈的研究着低成本、高质量的石墨烯制备方法和商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小有成就,只是还没有可以量产的产品罢了。台湾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宫非向无所不能(caixinenergy)的小编表示:
“专家们”也是站在自己的专业看问题,做出实物前,就由他们说吧。
我们正在与深圳谈电动车用锂电池合作框架,希望半年内可以完成样品,样品的目标是容量提高至1.5~2倍,8~15分钟充满80%。业内希望两年内可以实现量产,但是目前还不能确定,因为还存在很多变数。
从材料特性来看,锂电池是系统整合工程,从导电率、比表面积、吸附脱附都不同,可能都要用不同的石墨烯。实验设计会反复试验排除不对变量,再做实体组装测试,反复修改。一个变量错了就可能重来,时间自然往后拖延。我保证石墨烯可以做到我说的规格,只是要用什么组合而已。
到此为止,小编扒了大半天的华为石墨烯电池手机事件就算是推论出了初步结论:警惕石墨烯炒作,如要炒作来点有干货的。
仔细回味下,其实这场炒作能够成功引发轰动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已经被不明真相的群众奉为神物,不明觉厉!
其次,朴素的群众以为:提高充电速度这事儿放电动汽车上不那么靠谱,没准在小小的智能手机上可以实现?
再其次,华为和石墨烯扯上关系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华为刚刚在10月宣布,准备注入大量的资金来投资曼彻斯特大学国家石墨烯研究院所负责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研究石墨烯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中的潜在使用价值,研究如何将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和移动通信设备。合作期初定为两年。
其实,小编相信,就像华为董事、高级副总裁陈黎芳说的那样:石墨烯方面的研究将为未来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构建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但是现在就先不要用未来的成就忽悠人了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