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市场分析 > 华为企业业务发展历程解读:曾撞上冰山的巨轮终驶入正轨

华为企业业务发展历程解读:曾撞上冰山的巨轮终驶入正轨

作者: 时间:2015-10-27 来源:百度百家 收藏

  后来公司有个部门做了一个代理的访谈,并把访谈录音在公司年度销售大会放出给大家听,听了之后公司领导估计都有哭的冲动,有的代理那段时间估计被折磨死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1838.htm

  总部的机关也有很多问题,从、IBM和惠普过来的专家,一看企业业务是这个烂样子,一部分立马走人,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继续给洗脑。这个洗脑真是不容易!估计这些专家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理解什么叫作对牛弹琴——华为过来的人根本就听不懂!要知道,华为总体上是按照运营商体系在运转,结果企业业务一个10万人民币的合同,同样要经过7个人的评审!

  而且,这些从、IBM和惠普过来的专家也没有大公司内部创业的经验,他们按成熟公司的经验给华为制定了代理商流程,有返点、折扣,有金牌、银牌,有总代、分销,总之完全是把的流程拷贝了过来,结果悲剧来了:这套思科玩得成熟的流程,在华为却根本玩不转!华为人乐观地估计了华为在企业市场的品牌,认为只要华为一出,代理应该象蚊子一样找上门与华为合作,但是怎么合作以及合作的边界在什么地方,公司其实并没有想清楚。公司研发还是比较NB的,认为电信设备这么难做的东西都能搞得定,企业业务这些小玩艺还不是小菜一碟,况且华为最拿手的就是端到端,给你包圆了。

  说真的, 公司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做企业业务,真是差点卖了两架直升机,就是因为客户要端到端。代理一听说华为搞端到端,你都给包圆了,合作伙伴还有什么价值啊!得了,不跟华为合作了,而且是远离华为,越远越好!甚至以前在专网和华为还有些合作的公司也跑了。

  海外企业业务也玩不下去了,过去华为做运营商业务,玩惯了1000万美元的运营商合同,认为50万美元的企业合同不值得投入大精力,结果有一些代理兴冲冲地带来了30万美元的项目,被华为当头泼了一盆凉水,公司内部没有人重视,也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最早一批华为的合作伙伴,估计后来都粉转黑了。

  同时,公司的小徐总(徐直军)认为运营商划转销售是不正确的,禁止再划转,企业业务的销售立马就显出原形了,立马少了约7成,我估计海外少了9成,中国区也就好一点。

  到了2012年,可以说企业业务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公司内部要撤销企业业务的声音四起。

  

华为企业业务发展历程解读:曾撞上冰山的巨轮终驶入正轨

 

  企业业务起步比消费者业务艰难不止十倍!

  直到出现了转折点:

  第一个转折点:被集成。

  公司高层也可能认识到了企业业务的问题,在苏州召开了一个战略研讨会议,会议做出了一个企业业务划时代的结论,那就是制定了企业业务的战略——被集成!由此理清了企业业务的边界,也确立了不和合作伙伴和代理争利的原则,稳住了合作伙伴和渠道代理体系。

  

华为企业业务发展历程解读:曾撞上冰山的巨轮终驶入正轨

 

  第二个转折点:以战促和。

  后来企业业务自己内部研讨,到底是走向渠道/合作伙伴的道路,还是要自己打NA (Name Account)?最后的结论是:合作伙伴是不会主动和华为合作的,只有以战促和!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公司组建了自己的NA销售团队,但是合同必须经过渠道和合作伙伴,同时瞄准思科和惠普的第6-10名的合作伙伴,争取他们和华为合作。

  第三个转折点:一国一策。

  对于渠道政策,公司规定了一国一政策,说白了,各个国家你自己干自己试,试得好的总结在其他国家推广。然后各个代表处八仙过海,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摸出了一套比较适应各自国家的渠道政策。

  最大的转折点,当然是企业业务开始盈利了!2015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企业业务已经当期盈利,而且全年盈利在望。只有有了盈利,华为内部的反对声音就会小很多很多,而且之前的反对都是生死存亡的反对,现在的反对则是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反对,用内部的话说,企业业务生存不是问题了。

  在一片欢呼声中出海的华为企业业务,就如同泰坦尼克号一样很快撞上了冰山,万幸的是这艘大船在公司内部万众一心的抢修之下,修修补补,并没有沉没,而是修正了航向,带着一身毛病,驶向了正确航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华为 思科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