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的“合唱” 谁会成为工业4.0的大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前后的IT技术革命,曾给全球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增长浪潮。这一轮再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会否超越上一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2949.htm“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无论是工业机器人、3D打印还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都曾被寄于厚望,希望能够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前行的新增长点。但是,现在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突破。不过,从整个世界经济的调整来看,这样的突破一定会实现。”丁纯表示,现在主要经济体都在寻找这样的“点”,找到了,各国间的差距就拉开。“工业4.0”正是德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所寻找到的自己所能够突破的“点”。
“这其实是新一轮排位赛,谁都想领跑。”丁纯说。
中国:如何借鉴德国经验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
“中国制造业虽弱于德国,但互联网活力并不差。在这一轮浪潮中,中国应大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实现弯道超车。其实,后来者也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丁纯说。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战略虽有不同,路径也不尽相似,但方向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其实是殊途同归。在制造业及研发领域拥有比较优势的德国,其推动“工业4.0”过程中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丁纯认为,德国在推动实施“4.0战略”过程中,国家的顶层设计、对产业标准的重视、所采取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强化,都很值得中国借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强调市场主导,政府更多起到激励与导向作用,推动市场去做,而不是政府“做了多少事,投了多少钱”。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在早期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让战略可持续,并最终有成果,则不能仅仅依赖国家的政策推动,政策更应顺势而为,应营造一种激励机制,让市场之手去主导。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的胡琨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真正的创新不能完全依赖外在推动力。在德国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会去主动研发,参与竞争。政府不是以主导者而是以辅助者的角色出现。德国政府提供的是一个方向,提供信息服务,增强政策的透明度,“软”的支持会更多一些。
史世伟则强调科学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科学界的独立自主是德国工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启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