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AN新一代无线接入网架构
泛在网、物联网、传感网与其他网络的关系也是创新、融合发展的典型。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及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三大核心能力;泛在化与智能化则是物联网的两大基本特征,其中泛在化是指无论覆盖连接层面或应用服务层面均应逐步达到无处不在与无所不能;智能化则应体现情景感知认知、无缝连接处理及信息知识聚合三者浑然一体。相比NGN目标网,泛在网则是面向应用及各种异构网络协同集合的更简要、明确的描述,实质上也具有目标性质,需要无止境的创新、发展与提高,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需求演进与市场发展。相应的传感网是物联网的子集,物联网是泛在网的子集,泛在型传感网与物联网都需同属NGN目标网及泛在网子集的Internet和NGI/NGTN/NGMN/NGBWMN/ NGBTV/……/NGxxx的网络支持,与这些异构网络均有部分重叠相交。泛在网运作更多强调异构网络协同、融合与互联互通和信息/知识聚合与应用,以信息通信网络为中心,全部整合各类异构网络协同,充分发挥传感、物联、认知、测量、定位、计算、智能处理与控制的综合作用,构建和实施不同联网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5W、 5A、5C型泛在连接与沟通,按NGN的“开放、创新、融合”基本思想和实质内涵与框架目标要求向实施GII目标迈进。按此,目前开放、创新、融合、共赢已成讨论问题的出发点与基本原则, 而从FICN发展技术层面看, 宽带、移动、泛在、智能、安全及物联网、云计算与“智慧地球”、“感知中国”等已成关键词。相应从网络架构与建设层面观察,分布与集中有机整合、“大容量、少局所”、节能减排、高效益、协同化、融合性已成转型和转方式的重要可持续发展途径。
回顾通信网络发展历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固定接入网采用“大容量、少局所”的建网思路,即部署大容量交换局,用光缆和接入设备替代众多的中小容量局所,这一做法推动了低成本网络建设变革,运营商能够迅速拓展市场;现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流量激增,运营商需要绿色灵动低成本的宽带网络来支撑其全业务运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优质的多样化服务,上述固定接入网的发展经验值得移动接入网络借鉴。移动网络中的扁平化和“大容量、少局所”建网中的减少网元数目方向一致,也和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精品网络的目标相匹配。此外,与芯片、单板及设备级节能减排能力相比较, 网络架构级节能层次最高,其节能幅度可高达60%~80%,从而对推进X-RAN网络架构的演进创新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无线接入侧技术演进方向
在无线接入网侧,基站完成了射频单元(RRU)和基带单元(BBU)分离后,接入网的灵活部署成为可能。RRU是室外密闭自然散热设备,通过CPRI(公共无线电接口)协议接口与BBU的拉远互联,可实现近天线部署,为“少局所”的零机房建网提供技术保证。同时有效提升了蜂窝网络的覆盖能力,可用更少的站点数目实现同等的覆盖范围;或者在相同的覆盖半径下,获得更多功率储备而使网络容量得到有效提升。
在BBU侧,首先,在扁平化驱动下,RNC和BSC网元功能分离,部分功能上移到EPC(演进分组核心网),部分功能下移到BBU设备内。其次,为了降低蜂窝小区边缘的强干扰低吞吐量问题及平均吞吐量均衡,可引入COMP协同处理技术来解决;从一个个独立的基站演进为基站簇,这样的基站簇有着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强的协同处理能力。最后,在内容本地化、流量就近处理等驱动下,部分核心网功能可进一步下移到基站侧。为支撑这些变化,BBU侧集成与基带池化的功能进一步增强,BBU的容量和部署物理位置也在提升,朝着无线接入网络架构的“大容量、少局所”方向迈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