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系统详解
另一种常见的信号损伤是衰减。阻性损耗、滤波效应和传输线不匹配都不可避免地导致电缆衰减。在无线系统中,信号强度通常遵从与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衰减公式。
最后,延迟失真是另一个信号损伤源。不同频率的信号在传输信道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延迟,从而造成信号失真。
信道损伤最终将导致信号损失和位传输错误。噪声是位错误的最常见元凶。丢失或被更改的位将导致严重的传输错误,进而可能使通信变得不可靠。因此,误码率被用来表明信道的传输质量。
误码率是S/N的直接函数,仅指在给定时间段内,错误位数与总传输位数之比。它通常被视为在大量传输位中出错的概率。每10万位传输出现一个位误差的BER为10-5。“良好”误码率的定义取决于应用和技术,但10-5到10-12之间的误码率是一个共同目标。
纠错编码
错误检测与纠错技术有助于减少位误差并改善误码率。最简单的检错方式是使用校验位、总和校验码或循环冗余校验(CRC)。它们被添加到待传输的数据上。接收器重建这些代码,进行比较然后识别错误。如果发生错误,则会向发送器发送自动重发请求(ARQ),受损数据被重新发送。不是所有系统都采用ARQ,但未采用ARQ的系统通常也会使用ARQ的某种形式。
但最现代化的通信系统通常会使用先进的前向纠错(FEC)技术。利用专用数学编码,待发送的数据被转换成一个附加位集,然后该位集也被发送。如果出现位误差,则接收器可以检测到故障位并实际修正全部或大部分错误。这使得误码率大大改善。
当然,缺点是增加了编码复杂性以及为传输附加位所需的额外传输时间。但现代基于IC的通信系统可以轻松地承担这个开销。
目前提供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前向纠错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分组码和卷积码。分组码工作于待发送数据位组成的固定组,该方法要加入额外的编码位。根据代码类型不同,可以发送或不发送原始数据。通用分组码包括:Hamming、BCH和Reed-Solomon码。其中Reed-Solomon码作为一种被称为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新型分组码的被广泛使用。
卷积码采用复杂的算法。例如Viterbi、Golay和turbo码。FEC技术广泛应用于无线和有线网络,包括手机、CD和DVD等存储媒介、硬盘驱动器和闪存驱动器。
FEC将改善S/N。对于一个给定的S/N值,采用FEC将会改善误码率,这称为“编码增益。”对于一个设定的误码率目标,编码增益被定义为已编码和未编码数据流的S/N值之差。例如,如果一个系统需要20dB的S/N以获得无需编码的10-6的误码率,而使用FEC只需 8dB的S/N,可以得到编码增益为20 - 8 = 12dB。
调制
几乎所有的调制方案都可用来传输数字数据。但在当今更复杂的关键应用中,使用得最广泛的方法是相移键控(PSK)和QAM的若干形式。在无线领域,扩频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等专用模式尤其被广为采用。
通过开启和关闭载波或在两个载波电平间进行切换来实现通断键控(OOK)和幅移键控(ASK)。这两种方式都被用于实现简单且不太重要的应用。由于它们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因此为获得可接受的误码率,传输范围必须短,信号强度必须高。
在嘈杂应用中表现极佳的频移键控(FSK)有几个广泛使用的变种。例如,最小移键控(MSK)和高斯滤波FSK是GSM蜂窝电话系统的基础。这些方法滤除二进制脉冲以限制其带宽,从而缩小了边带范围。他们还采用没有过零干扰的相干载波(载波是连续的)。此外,多频FSK系统提供了多个符号来提升给定带宽的数据速率。在大多数应用中,PSK使用得最广泛。
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是另一种流行的方法。普通老式BPSK备受青睐,其中,位数据0和1将载波相位旋转180°。星座图(图4a)是对BPSK的最好说明。其中,轴的每个相量代表载波振幅,而方向代表了载波相位。

四进制(4-ary)或正交PSK(QPSK)采用正弦和余弦波的四种组合生成分别相移90°的四个不同符号(图4b)。它使给定带宽的数据速率倍增,但对噪声有很强的免疫力。
除QPSK外,还有被称为M-ary PSK或M-PSK的技术。它使用诸如8PSK和16PSK那样的多个相位来生成载波的8或16个不同相移,从而允许在窄带宽中实现非常高的数据速率(图4c)。例如,8PSK允许每相符号传输3个位,理论上使给定带宽的数据速率增加了三倍。
最终的多级方案是QAM,它采用不同的幅值和相移组合来定义多达64至1024个或更多的不同符号。因此,QAM是在窄带宽内获取高数据速率技术的翘楚。
例如,当使用16QAM时,每个4位数组可以用一个特定振幅和相位角的相量来表示(图5)。由于有16种可能的符号,每波特或符号周期可以传送四位。因此,对给定的带宽来说,它实际上使数据速率达到原来的4倍。

目前,大部分数字调制和解调都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数据首先进行编码再发送到数字信号处理器,处理器中的软件生成正确的位流。然后采用混频器对该位流进行I/Q或同相以及正交格式的编码(图6)。

图6:在发射器中广泛使用的I/Q调制方法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
随后,数模转换器(DAC)将I/Q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并发送到混频器,在那里与载波或一些IF正弦和余弦波混合。对获得的信号进行归总以生成模拟RF输出。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频率转换。只要你拥有正确的DSP代码,事实上可以用这种方式实现任何调制方式。(PSK和QAM调制方式是最常见的。)
在接收器端,将来自天线的信号放大、下变频并送至I/Q解调器(图7)。该信号与正弦和余弦波进行混频,然后对其进行滤波以生成I和Q信号。用模数转换器(ADC)将这些信号数字化并送至数字信号处理器进行最终解调。

图7:I/Q接收器恢复数据并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中解调。
大多数无线电架构都使用这种I/Q方案和DSP。它通常被称为软件定义无线电(SDR)。DSP软件管理调制、解调及包括一些过滤在内的其它信号处理。
如前所述,扩频和OFDM是两种特别重要的调制方式。这些宽带的宽频带宽方案同样采用复用或多路访问的形式。很多手机中采用了扩频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一个公用带宽。这被称为码分多址(CDMA)。OFDM也采用了宽频带宽技术以使多个用户接入同一个宽信道。
图8显示了如何修改数字化串行语音、视频或其它数据以实现扩频。该方法被称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其中串行数据连同一个频率高得多的chipping信号一起被发送到异或(OR)门。对该信号进行编码,以便它能被接收器识别。结果窄带(几KHz)数字数据被转换为一个占用宽信道、带宽更宽的信号。在手机CDMA2000系统中,信道带宽为1.25MHz,切割信号为1.288Mbps。因此,数据信号被分布在整个频带。

采用称为FHSS的跳频方案也可以实现扩频。在这种配置下,数据在随机选择的不同频率的跳频周期中传输,从而使信息被散布在很宽的频谱内。了解这种跳频模式和速率的接收器可以重建数据并对其进行解调。FHSS的最常见应用是蓝牙无线设备。
其它数据信号用相同的方式处理,并在同一信道中传送。由于每个数据信号借助特定切割信号代码进行了唯一编码,因此这些信号实际上具有扰频和伪随机性质。它们在信道上互相重叠。接收器只接收到低噪声电平。接收器内的专用相关器和解码器可以挑选所需信号并进行解调。
在OFDM中,高速串行数据流被分成多个低速的并行数据流。每个数据流对主信道内一个极窄的子信道进行调制。根据所需的数据速率和应用的可靠性要求,采用BPSK、QPSK或不同级别的QAM进行调制。
将多个相邻的子信道设计成彼此正交。因此,一个子信道的数据不会与相邻信道产生码间干扰。其结果
数字通信相关文章:数字通信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