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模拟技术 > 设计应用 > 浅论发烧技术

浅论发烧技术

作者: 时间:2011-04-28 来源:网络 收藏
听室的机会对一个人而言并不多,但你可以从客厅、库房逐步做起,结

合实际多总结交流一些经验,多学习体味一些原理,待条件成熟,再着手设计装修专门的聆听室。

音响市场、杂志和展览的繁荣,为发烧友接触优秀音响器材带来了极大方便,有许多发烧友对欧美、日本及各国器材的品牌、

性能如数家珍,知道各种器材配合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和音乐表现,能比较出其中细微的差别,音响器材配置已经是今天中国发烧

友讨论得最多的"热门话题"了,然而要把器材配置做好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办到的事。利用不同的器材品性配置出有良好音乐感的

系统,是一门技巧性颇高的技术,它不仅仅来自对器材熟悉,有双好耳朵,更重要的还是要善用器材,有高的艺术品味。如果器

材匹配处理欠佳,就算是那些高档的货色,摆在一起工作时,效果往往也令人颓丧;而许多大家看来貌似平平的器材,经过合适

的匹配,仍然可以发出不错的声音来,就看你是不是识货。当然,做好器材配置也不得不考虑"银两",只有在与自己经济条件相

称的情况下,选择出心满意足的配置,才是最合理的。那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通过品评不同器材配置的效果,提高欣赏

素养,不断积累经验方是正途,道听途说、闭门造车、盲目追求名牌者是终难成功的。

在做家庭音响工程中,校音是一个看似容易,做起来颇有难度的漫长过程。你首先得根据自己的目的建立一个校音的标准,使

你能够客观地去评价音响系统在音效上的毛病,从器材调校、改善聆听环境声学特性入手,反复耐心调整,归纳经验,提高驾驭

器材和克服环境缺陷的能力,逐步接近你理想的目标,创造出你所期望的音响效果来。校音中可以学到的知识很多,音箱等器材

的摆位就很有些学问,克服聆听环境癖性的办法也要在调整中不断总结,甚至有助于自己听音能力提高,总之如果你追求Hi-Fi的

完美,校音将会始终伴随你走过发烧之路。

随着音响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所用的器材都是遵循Hi-Fi的思想来设计、制造和发展的。所以发烧器材

都以追求Hi-Fi作为唯一的标准和其灵魂,即便是声音控制设备生产也是如此,必须在保证Hi-Fi化的前提下来实现功能化。在今天

的频率响应高端可达到100kHz(低噪声宽频带的指标已经达到DC-2MHz),总失真达到0.1%以下,线性、瞬态、信

噪比等指标已接近了Hi-Fi的总体要求,并在Hi-End思想的影响下向个性化方向发展;A/D、D/A的信号转换,在技术上几乎可以达到

任意精度;32CH的多通道数字录音基本实现了对全声场信息的控制和原音录制;超海量的光信息存贮技术可以做到更精密的声信

息无损存贮和提取;声控制技术发展更是丰富多彩,利用DSP等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而改变声信号的强弱、相位、谐波成分、频

率响应、瞬态表现等,为加工声音效果提供了极大方便;通过建筑声学技术与多通道放音技术的配合,对局限房间内的声场还原

也不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利用现有技术已经能够对原音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例如一些DJ对

声音效果的制作,一些发烧友对音响系统的个性化配搭和调整),从而推动了音响向艺术方向的发展。尽管现在的技术水平仍需

完善,还存在扬声器等至今发展缓慢,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与照相类似,音响对声音的再现是以被动方式来实现的,其对艺术创造的限制性较大。并且,由于限于经济等条件,国内大多

数发烧友拥有的器材很有限(几乎都是只有一套设备),听音欣赏中很少可以做不同的器材配搭,审美实现的范围窄,所以他们

主要关心的还只是信号转换技术、放大技术等实现声音重现的问题,从单纯技术的角度去认识音响。特别是受Hi-Fi的一些传统观

念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发烧友并不认为音响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手段,而是将它看做是能再现声音的工具。应该说,这种情

况与国外相比,在全面认识音响的技术性质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坚持"音响是技术唯一性的"人认为:音响只有是技术唯一的,才能保证Hi-Fi观念的纯正。但是,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是理想主

义的!只要技术对音响系统中的非线性存在还有一丝一毫被保留,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个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一,电

路理论上不存在纯粹的线性,而且音响电路不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已很难还有大的突破;第二,Hi-End思想出现以来

,音响系统研制已经向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人们在使用音响中审美观念的实现;第三,随着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商品化,人们对

利用音响进行声音欣赏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则Hi-Fi以"真"作为音响唯一评价标准的思想将被瓦解

。 也正是如此,追求音响真实还原声音的努力虽然仍会继续,但更多的人会把眼光转向满足聆听声音的心理体验,使音响的声

音重现更艺术化、更符合于自己审美实现的目标,把音响技术的功利及效能发挥到极致,最终超越于单纯工具的使用。

从技术的观点来看,难道音响对声音的还原就只能体现声音原本的性质吗?其实音响还包含了其本身对声音的表现,所谓的"

英国音"、"美国音"……也正是利用了这个性质才创造出来的,并没有人认为它不符合Hi-Fi,而真实的声音倒是只有一种。因此,

大家对音响在"唯真"、"唯美"的观点之间已经妥协了。只存在心理上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许多日本制造的音响、一些监听用的

音响倒是很"真"的,但大家并不喜欢,认为缺乏文化气息,特别是日本音响被说成了没有"音乐味",根本不能听。就技术而言,

我相信日本人要把有"日本音"的音响做出来并不难,可是市场会接受吗?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今天,音乐的主流是欧美音乐,即

使要民族化,考虑到向世界介绍的因素,也要含有欧美化的成分。试想如果日本人把他们的审美观念贯穿到音响制造中来,这样

的音响还想卖到全世界吗!那就走"唯真"的道路吧,起码这是对Hi-Fi的彻底体现,但这在中低端产品上是很难做的,并由此引起

了大家的一片谴责。再说"中国音"吧,虽然也令国人魂牵梦萦,从市场出发,制造商是否愿意去做呢?发烧友们不是言必称英国

,道美国的嘛。

对发烧友们来说,利用现有的器材配机现在已是和DIY居同等地位的技术了。这是因为音响器材多样化发展的结果,若所有的

音响都是"真",那我们就会失去欣赏多样化声音效果的机会。在国外的一些发烧友中,他们拥有的器材往往不只一套,所以可以

通过器材的多种配搭实现对声音的表达和选择,根据不同的声音特点确定欣赏目标,使声音的形象和意味按自己的理想充分表达

,符合于自己的审美需要。甚至有一些人采取了放弃以"真"为准则的聆听态度,认为:欣赏就必须使我喜悦,应当是我所需要的

。把声音控制的一些器材引入到了音响的聆听欣赏中来,用改变声音的音色、频率响应、声场、时间等方法,达到欣赏目的,当

然尽管如此,为了保证对声音原作的欣赏,他们还是为"真"留下了一席之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为什么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达利要在对《蒙娜丽莎》的临摹中将蒙娜丽莎改为圆眼睛,加上向上翘的小胡子。这其实是一种利用完美对表现自我的一种表达

。而这对于久已习惯于具象欣赏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反映到音响的欣赏中也是这样。

另外,计算机技术发展也将为音响的声音表达创造新的技术途径,从而丰富音响的审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