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以何成为全球通信 “四大玩家”之一
我们试着将“中国枢纽”的特征与通信行业的属性对比一下,就很容易发现其内在的紧密关联: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805/379874.htm中国枢纽,是资源、信息、资本在全世界流动的必经之路;
通信行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人才)的行业。
通过对比一眼就能看出,中国通信正是因为占据了中国枢纽的优势位置,才得以快速崛起。
前文《枢纽》中提到,中国40年的发展奇迹,得益于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超大规模,已经兑现成一种非凡能力。
一方面,我们踩在了命运的关键节点上,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和弹性,无人能及。
先从规模上讲,关于施展先生的这个论述很好理解,本质上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经济体量、完备的工业体系(在联合国工业体系名录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就是说从航天飞机到一根缝衣针,各行各业在中国都可以找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中国不是“缺芯”吗?其实,这是个误读,中国并非无芯,只是芯片产业还不够强大),构建了中国强大的“战略纵深”。这就是规模造就的一种不可替代的能力,也是一种战略资源。之所以讲“战略纵深”,我们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时候腾挪、迂回的空间越大,取得战略制高点的机会就越大。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讲过一个跟中国规模和体量有关的小故事:
我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我四月份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在晚宴的时候,跟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他说:“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尽管这是施校长的一种自我批判,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清醒认知,但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超大规模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战略资源和能力”。因为具有足够大的体量,中国必然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绕不开的因素和变量,这和《枢纽》中讲到的,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自变量”这个理论不谋而合。
回到中国通信上来,正是因为具有在经济体量、人力资源(高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作为战略纵深,中国通信产业才有机会实现逆袭。
回顾中国通信崛起的30余年,也是中兴、华为等通信企业成长的30余年。
1)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通信逆袭的战略纵深。
我们从程控交换机时代说起,也就是固定电话时代。这个时期,我们国内的通信设备都是全进口的,因为关键的核心技术都在美国(贝尔1965年发明了第一部程控模拟交换机)、欧洲(1970年法国开通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数字交换机)等手上。今天,我们很多70、80后都记忆犹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家里能装一部电话机是何等的有身份,就是因为在全进口和高昂的安装成本与通信资费的情况下,拥有一部电话是很奢侈的事情。
1991年11月,第一台国产大型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HJD04程控交换机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研制成功。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先后研发出程控交换机,由此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前面讲了,打仗是需要“战略纵深”的,就是因为中国超大的市场规模给了中国通信的足够的腾挪空间。固话时代,中国通信面临西方技术和设备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很难插足的。当时的中兴、华为采用了最经典的战略“农村包围城市”,也就是从“农话”开始渗透,让产品获得市场验证的机会,进而优化产品再打进城市,与西方厂商抗衡。这就是中国通信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到了移动电话时代,中国通信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行,5G开始领跑的崛起路径。1G时代是模拟之王的摩托罗拉、爱立信的天下,传说中的“大哥大”就是他们的杰作;2G时代欧美争霸,欧洲的GSM与美国的CDMA之争,也是中国通信跟随时期;3G时代欧美中斗法,中国开始参与到标准制定里来,并获得突破。欧洲的W-CDMA、美国的CDMA2000、中国提出的TD-SCDMA标准,成为三种主要制式;4G时代,得益于中国的超级市场规模,三大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大力推进,打造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4G网络;到了今天5G的开端,中国通信基于3G、4G一路走来的经验和专利技术储备,开始领先,如中兴通讯已成为5G先锋,在MWC世界通信大展上获得了多项5G通信领域 的“奥斯卡”大奖,并且已经掌握2000+项 5G核心专利技术,同时2018年初在广州打通了5G端到端的第一个通话(First Call),真正标志着中国通信的崛起。
前一段,中兴遭制裁事件,全国舆论一片热议中国“缺芯”之痛,并有不少公知和好事者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兴通讯,嘲讽其就是一家没有核心技术,还敢妄称自己是高科技公司,被人一卡脖子就挂,倒掉算了。凡有此观点者,简直就是个天大的误会,认真重读一遍“中兴通讯”,它是一家通讯公司,并非一家“芯片厂”,以一家企业之力是很难做到上下游全覆盖的,这就好比你要求厨师亲自去种菜一样,真是过分了。全产业生态的构建,应该是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去部署的。
相反,从通信产业综合能力来看,中兴通讯是全球仅有的两家可以提供“5G端到端”解决方案(无线、有线、核心网、云计算、业务、终端)的企业之一,就连曾经的“无线之王”爱立信都不敢称自己可以提供“5G端到端”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其实力非同一般。
另外,从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兴通讯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下,也算“剩者为王”。先看国内,当年的“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至今也就中兴、华为可担大任;再看国际,北电、阿尔卡特、朗讯、摩托罗拉、西门子等等这一连串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已悉数倒下,仅剩爱立信、诺基亚。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就剩下华为、诺基亚、爱立信、中兴这四家巨头。
在如此硝烟弥漫的高科技领域,中兴、华为能活到今天实属不易。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外部因素就是“中国超级市场规模”。从4G并行到5G开始领跑,就得益于中国规模化的商用市场验证和推动。在科技领域任何一项技术创新,没有规模化的市场验证,是很难进入商用的。我们很多朋友总拿“缺芯”来嘲弄和揶揄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殊不知全球产业链谁也离不开谁,上游的企业的芯片,没有下游整机厂商的规模化市场验证反馈,其技术创新也将陷入停滞。而且从芯片元件到系统整机,还牵涉很多核心技术的验证与创新,应该说上下游企业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