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场地的辐射发射测量
图3.
2.6 从显示的频谱中去除环境信号
进行EMI测量的根本目的是辨识出被测设备的辐射信号,去除其他无关信号,因为一旦所有被测信号能被辨识出来,再执行准峰值或平均值测量,即可确保所有被测设备辐射信号能通过规范规定的限制。如果信号分析仪没有上述的信号列表功能,也可以使用先进分析(Advanced Analysis)功能来去除显示的环境信号。
下述方法取决于现代信号分析仪的功能,必须具有足够的数据点以保证宽带扫描的频谱分辨率。数据点越多,信号未被采集的可能性越小,显示的幅度比期望值更低。
消除显示的环境信号的原理相当简单。一条迹线中包含了环境信号和被测设备信号,另一条迹线中仅包含了环境信号,两条迹线做减法,即可得到仅有被测设备信号的信号迹线。
尽管原理很简单,但真正实现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一组可疑的被测信号,再进行准峰值检波或者平均值检波的重新测量。
成功的关键是分而治之。图4中的迹线显示出很多的被测信号和环境信号之间间隔非常近。频谱仪的频率精度决定了在屏幕上能显示间隔多近的一组信号。如果频率精度很低,那能分辨出的信号需要间隔比较大。而如果频率精度相当好,则可以分辨出间隔非常近的信号。另外,扫描宽度越大,信号看起来越接近。
下面简要总结了从频谱显示中消除环境信号的过程:
1.
2.
3.
4.
5.
6.
7.
8.
2.6.1消除环境信号的具体步骤
消除环境信号的过程采用一台现代中档信号分析仪,在经济型中档信号分析仪上也可以实现。
下面显示的是,10米法双锥形天线满足规范EN55022的测量限制线。连续减小截止频率到只显示大约20个信号,其中包括被测设备信号。
2.6.1.1同时显示环境信号和被测信号的频谱
图4(迹线1)显示的频谱既有环境信号又有被测设备发出的信号。采用迹线平均以使得显示迹线平滑化。本例中采用了100次迹线平均来降低噪底,并稳定环境信号。这是已经消除了环境信号,仅留下被测设备信号的迹线。
注意周围环境随着信号衰落不断变化。信号幅度可能随时间改变。当该迹线被存储后,如果环境信号幅度减小或者完全消失,那么这一环境信号可能显示为一个被测设备信号。
图4 被测设备信号加上环境信号
图5(迹线2,蓝色)显示的是当被测设备电源关闭时的环境信号。也是100次迹线平均以减小噪声和断续性信号。用迹线1减去迹线2。如果一个环境信号出现在迹线2上但没有出现在迹线1上,结果会出现一个负值的尖峰。这个负值尖峰是由于减法导致的。
图5 环境信号
从迹线1中减去迹线2,采用的是信号分析仪具有的计算功率差的功能。功率差功能使用运算符Operands。定义迹线1为Operand 1,迹线2为Operand 2。迹线1减去迹线2,得到迹线3,是两者的差。这时,迹线1处于静止(View)模式,迹线2也处于静止模式,而迹线3处于激活(clear write)模式。
图6 被测设备信号和环境信号迹线减去环境信号迹线
大多数环境信号可以被消除,剩余的环境信号幅度值非常低,这些残余信号产生于频率的改变,即它们对应在迹线1上的频点和在迹线2上的频点发生了变化。
一条迹线分成5000点的话,每个点代表54 kHz的频带宽度。点数对于消除环境信号非常重要。如果选择的点数过少,被测设备信号与环境信号间隔过近时,可能被当作环境信号删除。另一方面,如果选择的点数过多,一旦环境信号的频率微小改变,可能对应两条迹线上的点就不同了,这样两条迹线相减时该环境信号点就不能被消除。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调频站(FM Stations)。如果仔细观察迹线3,会发现有些信号显示出幅度值变低很多。这些信号点就是在迹线1和迹线2上对应的频率有变化。而在迹线1上采集到的被测设备信号的幅值几乎没有变化或者仅有很小的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