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CAN综述报告
3.3CAN的报文格式
在总线中传送的报文,每帧由7部分组成,见图3。CAN协议支持两种报文格式,其唯一的不同是标识符(ID)长度不同,标准格式为11位,扩展格式为29位。在标准格式中,报文的起始位称为帧起始(SOF),然后是由11位标识符和远程发送请求位(RTR)组成的仲裁场。
RTR位标明是数据帧还是请求帧,在请求帧中没有数据字节。控制场包括标识符扩展位(IDE),指出是标准格式还是扩展格式。它还包括一个保留位(ro),为将来扩展使用。它的最后四个字节用来指明数据场中数据的长度(DLC)。数据场范围为0~8个字节,其后有一个检测数据错误的循环冗余检查(CRC)。
应答场(ACK)包括应答位和应答分隔符。发送站发送的这两位均为隐性电平(逻辑1),这时正确接收报文的接收站发送主控电平(逻辑0)覆盖它。用这种方法,发送站可以保证网络中至少有一个站能正确接收到报文。报文的尾部由帧结束标出。在相邻的两条报文间有一很短的间隔位,如果这时没有站进行总线存取,总线将处于空闲状态。
3.4数据错误检测
不同于其它总线,CAN协议不能使用应答信息。事实上,它可以将发生的任何错误用信号发出。CAN协议可使用五种检查错误的方法,其中前三种为基于报文内容检查。
3.4.1循环冗余检查(CRC)
在一帧报文中加入冗余检查位可保证报文正确。接收站通过CRC可判断报文是否有错。
3.4.2帧检查
这种方法通过位场检查帧的格式和大小来确定报文的正确性,用于检查格式上的错误。
3.4.3.应答错误
如前所述,被接收到的帧由接收站通过明确的应答来确认。如果发送站未收到应答,那么表明接收站发现帧中有错误,也就是说,ACK场已损坏或网络中的报文无站接收。CAN协议也可通过位检查的方法探测错误。
3.4.4总线检测
有时,CAN中的一个节点可监测自己发出的信号。因此,发送报文的站可以观测总线电平并探测发送位和接收位的差异。
3.4.5位填充
一帧报文中的每一位都由不归零码表示,可保证位编码的最大效率。然而,如果在一帧报文中有太多相同电平的位,就有可能失去同步。为保证同步,同步沿用位填充产生。在五个生。在五个连续相等位后,发送站自动插入一个与之互补的补码位;接收时,这个填充位被自动丢掉。例如,五个连续的低电平位后,CAN自动插入一个高电平位。CAN通过这种编码规则检查错误,如果在一帧报文中有6个相同位,CAN就知道发生了错误。如果至少有一个站通过以上方法探测到一个或多个错误,它将发送出错标志终止当前的发送。这可以阻止其它站接收错误的报文,并保证网络上报文的一致性。当大量发送数据被终止后,发送站会自动地重新发送数据。作为规则,在探测到错误后23个位周期内重新开始发送。在特殊场合,系统的恢复时间为31个位周期。
但这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即一个发生错误的站将导致所有数据被终止,其中也包括正确的数据。因此,如果不采取自监测措施,总线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为此,CAN协议提供一种将偶然错误从永久错误和局部站失败中区别出来的办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出错站统计评估来确定一个站本身的错误并进入一种不会对其它站产生不良影响的运行方法来实现,即站可以通过关闭自己来阻止正常数据因被错误地当成不正确的数据而被终止。
3.4.6CAN可靠性
为防止汽车在使用寿命期内由于数据交换错误而对司机造成危险,汽车的安全系统要求数据传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如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足够高,或者残留下来的数据错误足够低的话,这一目标不难实现。从总线系统数据的角度看,可靠性可以理解为,对传输过程产生的数据错误的识别能力。
残余数据错误的概率可以通过对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统计测量获得。它描述了传送数据被破坏和这种破坏不能被探测出来的概率。残余数据错误概率必须非常小,使其在系统整个寿命周期内,按平均统计时几乎检测不到。计算残余错误概率要求能够对数据错误进行分类,并且数据传输路径可由一模型描述。如果要确定CAN的残余错误概率,我们可将残留错误的概率作为具有80~90位的报文传送时位错误概率的函数,并假定这个系统中有5~10个站,并且错误率为1/1000,那么最大位错误概率为10—13数量级。例如,CAN网络的数据传输率最大为1Mbps,如果数据传输能力仅使用50%,那么对于一个工作寿命4000小时、平均报文长度为80位的系统,所传送的数据总量为9×1010。在系统运行寿命期内,不可检测的传输错误的统计平均小于10—2量级。换句话说,一个系统按每年36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秒错误率为0.7计算,那么按统计平均,每1000年才会发生一个不可检测的错误。
四.应用举例
某医院现有5台16T/H德国菲斯曼燃气锅炉,向洗衣房、制剂室、供应室、生活用水、暖气等设施提供5kg/cm2的蒸汽,全年耗用天然气1200万m3,耗用20万吨自来水。医院采用接力式方式供热,对热网进行地域性管理,分四大供热区。其中冬季暖气的用气量很大,据此设计了基于CAN现场总线的分布式锅炉蒸汽热网智能监控系统。现场应用表明:该楼宇自动化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现场组态容易,网络化程度高,人机界面友好等特点。
五.存在问题
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推广。
在工程应用方面,工程投资比较大。虽然各种现场总线都把节省费用当成自己的主要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现场总线的投资比传统控制系统要大。一是试用的系统规模太小;二是试用的系统并不分散或者是利用原有布线的改造项目,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现场总线节省电缆的优势。
其次,调试和运行维护比较难。由于现阶段熟练掌握现场总线的应用技术和开发技术的人才少,企业在调试和运行时经常会遇到困难。因此,企业在选择系统集成商时,应选择技术力量比较强,比较有经验的单位。
再者,与传统控制系统相比优点不明显。以智能化现场仪表为基础的现场总线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其优点不仅在于控制方面,更多的在于自诊断、自校正等自动管理方面。但是,目前国内用的系统大多数太小,没有把管理自动化和远程诊断功能纳入系统,因此无法发挥现场总线系统降低运行维护费用的优势。
在技术方面,当总线切断时,系统有可能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用户希望这时系统的效能可以降低,但不能崩溃,这一点目前许多现场总线不能保证;现有的防爆规定限制了总线长度和总线上所挂设备的数量,也就限制了现场总线节省电缆优点的发挥;系统组态参数过分复杂,不容易掌握。但组态参数设定得好坏,对系统性能影响很大。
在应用中,现场总线的开放、互联性及互操作性决定了与之俱来的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
外部网是一个由现场总线实现的自动化系统,是和企业的Intranet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存在着与Internet普通应用相同的种种威胁,包括窃听、盗取资料、非法获取控制权、进行破坏、阻碍通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的针对现场总线应用的安全策略。
在Intranet内部,人们容易放松警惕。由于现场总线多应用于化工、电气及楼宇自动化控制中,这些场合都要求系统连续运行,因此现场总线可能受到的攻击时间与普通应用相比长得多。
基于安全情况,可以考虑将各子系统设计得较为独立,使一个子系统受到破坏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采用通信控制器将总线与以太网相联,改善通信控制器的功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安全防范作用,包括拒绝非法访问,危险时将总线与以太网隔离等;进行合理的冗余设计,以提高系统稳定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现场总线并不是为解决传统控制系统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出现的,它的主要优点是更灵活、更开放,并为采用新型系统维护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可能。但对于以价格为首选条件的场合,系统规模较小、控制对象分布比较集中的场合,以及没有扩展设备智能诊断和管理要求的场合,现场总线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饶运涛等,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8
[2]邬宽明,CAN总线原理和应用系统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3
[3]韩兵,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应用实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