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总线的通信技术
H1总线应用于现场设备,我们不打算罗列它所有条文,只列举它的主要性能有:

检查H1总线布线除了传统的万用表外,还应该配备示波器和电缆电容测量仪。还有专门的H1总线测量仪表,如MTL的FBT-5/6等。用示波器直接观察波形是方便和直观的方法。
图2示波器上用两种扫描速度显示的H1总线波形。看来并不像理论上那样“规矩”。当然波形也不可以任意的变差,当波形已近似正弦波时,曼彻斯特解码就可能发生相位错误。另外要通过示波器Y轴注意波形幅值大小,通常应该在0.75-1Vp-p(峰-峰值)。虽然标准有很大的宽容度(信号不小于0.15Vp-p,同时噪声不大于0.075Vp-p)但幅值不正常往往表示总线上少接了或多接了匹配器等故障的存在。如果是距离太远了,可以用中继器(最多4次)加以整形。对H1总线电缆的要求也不苛刻,国内外大多数类似美标AWG18#规格电缆都可用,当然不同规格电缆可能限制最远传输距离,具体可以参考有关资料。
H1总线防雷技术和传统通信和仪表的防雷技术是一样的

H1总线信号和Profibus-PA总线信号的标准一样,所以凡只用于物理层的设备都可以通用,如阻抗匹配器、电源调理器和安全栅等。.
H1总线通信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从”,它的机理是这样设计的:
每条总线都必须有一个设备来管理这条总线上的通信,这个功能称为链路活动调度器(LAS-Link
总线通信被分为受调度通信和不受调度通信两大类。前者是严格周期定时的,用于重要过程控制信息。后者也称背景通信,是插缝进行的,用于和人机界面等进行实时性不高的通信。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宏周期”,它表征了总线控制速度的快慢。在宏周期中背景通信时间设置应占50%以上。可以推断宏周期由总线所挂设备数量(背景通信量)和设备间链接通信次数(受调度通信量)来决定,根据过程要求通常选择200-1000ms范围。反过来说,希望总线控制速度快就要少挂设备和链接简单。所以一条总线(H1网段)上所能挂设备的数量主要受制于控制速度和前面所说的风险度,要求高的可以只挂3台,要求不高的可以挂8-12台。
总线设备的通信也被用三种“虚拟通信关系VCR”来描述。发布方/接收方型VCR是和受调度通信相对应的,报告分发类型VCR与客户/服务器型VCR则是和背景通信相对应。每台挂在总线上的设备都需要5个基本的VCR,这还没包括设备间的通信所需要另外的VCR。而总线上可用的虚拟通信关系资源是有限的。
HSE是在通用商用以太网的平台上增加基金会现场总线“用户层”协议,并进行了商标注册。HSE和其他一些快速应用的以太网不同,主要是面对过程控制应用。它的实时性要求在100-1000毫秒,100兆以太网和智能交换机对此而言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实时”的。所以没有必要再对以太网再进行额外的改造。在此就不再对以太网进行详细的叙述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