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点亮第一个发光二极管

图3 单片机实现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原理图
为了便于演示结果,我们先给出实验板上的原理图,如图4所示,8个发光二极管通过一个排阻,再通过一个跳线帽接电源的正极5V,而所有管的负极则分别接到单片机的P1口的8个引脚上。关于跳线帽这里就不解释了,下面先说下排阻吧。
所谓排阻,其实就是一排若干个参数完全相同的电阻,主要有有直插和贴片两种形式,如图5所示。它们的一个引脚都连到一起,作为公共引脚,其余引脚正常引出,通常最左边的那个是公共引脚,它在排阻上一般用一个色点标出来。如图4所示,8个发光二极管阴极接单片机P1口的8个引脚,阳极分别接8个电阻的一端,然后电阻的另一端全部接在一起由1脚引出,然后通过跳线帽直接接电源的正极5V。采用排阻直接代替8个电阻,这样不仅可以缩小电路板尺寸,而且也提高的焊点的可靠性。

图4 实验板上的8个发光二极管



图5 直插排阻和贴片的排阻
2、发光二极管及流水灯程序
2.1 点亮第一个发光二极管
上面我们介绍了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原理,同时对实验板上的原理图作了相应的分析,下面给出点亮第一个发光管具体程序。关于工程文件的建立,前面已经详细的讲过,这里不在叙述,这里我们点击keil软件,建立工程LED1,然后建立文件LED1,最后输入程序如下。
例1 点亮第一个发光二极管程序
(2)输入源程序(又称为程序编辑)
#include//52系列单片机头文件
sbit D1=P1^0;//位定义单片机P1口的第1位
void main()//主函数
{
D1=0;//点亮第一个发光二极管
}
输入上面程序时,keil软件会自动识别C51的关键字,如本程序中的include、sbit、void,并会以不同的颜色加以提示,如果输入有误,则不会变颜色,这样就可以使得程序编写者减少输入错误,提高编程质量,当然这一系列的前提是,建立文件时必须先保存才会出现这种效果,这个也是我们上一节讲的为什么文件建好后最好先进行保存的原因。
(2)程序的编译与错误检查
程序输入完毕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对文件进行编译和错误检查与排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