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进军美国 犯的最大错误是不懂美国市场
10月19日,乐视在美国召开的声势浩大的新闻发布会,并没有给乐视加分。相反,却愈发引起了美国市场对乐视“玩概念”的质疑。
不是美国人不接受新鲜事物,而是美国人对近乎无所不能的企业表示怀疑。生态概念可以在中国玩得风声水起,但老谋深算的美国资本市场不吃这一套,他们会觉得这是企业为了抬高股价。
如果你什么都能做好,那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不好。美国人更喜欢科大讯飞、大疆无人机这类新晋升的科技企业。在美国看来,这些企业专注于一个行业把技术做精做透,而不是靠营销和概念搏得资本市场的关注。
乐视在美国召开的这场新闻发布会,所犯的错误在于乐视没有真正读懂美国市场需要什么,而非美国市场不欢迎乐视。
自10月19日乐视在旧金山开发布会宣布正式进入美国市场以来,国内市场对乐视的欢呼声不断。但很少有人冷静地分析乐视在美国的表现和战略布局,更鲜有人关注美国主流媒体对乐视的评价。

乐视能成为“特洛伊木马”?
实际上,乐视落地美国,除了美国的新兴科技媒体平台诸如The Verge,Wired,TechCrunch等对其有深度报道外,主流媒体鲜有报道。美国主流媒体对乐视进入美国的失声,笔者在7月份第一篇评论乐视进入美国的文章《乐视并购Vizio面临的三大“险境”》中便有论述。
是役,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个“闪亮登场”的旧金山发布会再次失声,显然不是对乐视有偏见,而是显示了其对乐视的一致态度。
美国媒体从来都是密切关注中国企业在美国的表现的。海尔、阿里、万达、安邦这些真正可以挑战美国市场并对美国公司带来威胁的企业,他们在美国的每一个大动作都会受到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和评论。对乐视,美国主流媒体的不予理睬实际上更真切地展示了美国媒体甚至美国市场对乐视的普遍态度——“呵呵,你还太嫩,你先自嗨吧,我没空理你”。
《纽约时报》没有对乐视的旧金山发布会进行评论,只是转载了美联社的一篇报道。在该报道中,乐视准备在美国打出的产品——399美元的LePro3手机、8000美元的高端电视UMax85、虚拟现实眼镜、智能自行车等——被Gartner的分析师Werner Goertz称作乐视企图侵入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美联社显然没有对乐视这个“特洛伊木马”心生恐惧,当然也没有对乐视不屑一顾。美联社指出,乐视在美国多面出击的这个战略决策虽然雄心勃勃但前途未卜。
到目前为止,鲜有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消费电子市场激起涟漪。乐视愿意加入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消费电子市场(谷歌最近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机Pixel并且对其进行疯狂的广告营销),美国媒体既不欢呼也无讥讽。这种对乐视的中立态度,显然比国内的声音客观公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