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电视行业堕落史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韩国
这时的韩国三星和LG却走对了路,两个公司第一时间觉察到了液晶技术巨大的潜力,在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开始在科研上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当时液晶的显示效果不敌CRT,不过是成本却要低得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日本经济衰退到全球经济危机,人们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低,反而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6353.htm韩国电视行业的春天和日本行业的没落还离不开本国货币汇率因素。多年以来,韩元汇率持续走低,而日元的汇率持续走高,这使得韩国和日本在向海外输出产品时分别相当于打了折和涨了价。一正一反之间两国的电视之间价格形成了巨大的差额。从本世纪初开始韩国电视企业利润一路高歌,日本电视企业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亏损马拉松。

日本的文化注定了日本的企业适合创业而不适合守成。松下在错押了PDP之后,已经基本离开了消费者的视线;夏普被尊为液晶之父,却在LED和OLED技术上反应迟钝,产品定价离谱,芯片设计能力匮乏,拒绝了索尼强强联合的请求也很不智;索尼在被液晶技术甩下后再追赶的过程中耗费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后,面板制造能力也没能追上三星、LG等韩企,最后在向夏普抛出橄榄枝被拒,最强面板+最强芯片的梦破灭之后,在面板供应上,只能被三星牵着鼻子走。
就这样,在电视行业上一轮的竞争中,日企最终败下阵来,韩企成功青出于蓝。
中国电视市场现状
曾经中国电视厂商和韩国处境没有什么不同,在核心技术上严重缺乏,在海外没有品牌知名度。但是在上次CRT向液晶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没有能够像三星与LG一样翻身,却也进行了一定的技术积累。
在液晶电视时代,TCL、海信、创维、长虹等国产电视厂商搭上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顺风车,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加快,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电视作为家庭娱乐电器的刚性需求,销量不断创造新高。

自主研发芯片、显示模组、液晶面板技术的落后,使得国产电视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溢价能力不足,难脱低端的帽子,不过与此同时,廉价的国产面板也成了索尼、飞利浦等大厂商低端型号的选择。
就这样,随着中国电视企业凭借价格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加之依靠庞大的中国人口基数创造的本土销量,国产电视已经成功将索尼、夏普等日本品牌甩在了身后。2013年,国产电视品牌海信全球出货额33.6亿美元,成功挤进全球前三,仅次于三星和LG,预示着国产电视企业起飞在即。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从日韩的核心交替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创造了互联网的同时也在深刻地被互联网改造着。在互联网的大潮中,电视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曾经只能被动接受内容的电视在接入网络之中后,用户有了对内容的选择权,同时伴着手机、家电的智能化热潮,电视由于其每家必备且稳定生命周期长等原因成为了智能家居最合适的核心设备。
与此同时,电视智能化的趋势随着在线视频产业的成熟也日趋明显。而在电视智能化的过程中,不同于索尼、三星等国际大厂生产线丰富、转身困难、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的属性,小米、乐视等厂商凭借零包袱、起点高、营销技巧出众的优势纷纷行起跨界打劫之事。
上次日韩电视产业中心的交接中,韩国厂商在显示技术不敌日本的情况下,依靠对液晶技术敏锐的商业嗅觉,韩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扶持,加上低廉的价格,迅速抢夺了全球市场份额。而日本厂商由于一系列的战略失误,诸如索尼对CRT的执着,对3D技术的大力投入,夏普对LED、OLED技术的迟钝和错误的市场定位,松下对于等离子PDP技术的痴迷等,都使这些日企在电视市场中回天乏力。

虽然现在业内不乏声音批评国产电视品牌溢价能力低下,盲目进行价格竞争,悲观地认为国产电视将会步上国产手机同质化产品相残的老路。但是电科技认为这种无聊的声音可以停下了。表面上国产电视在液晶电视领域显示技术实力不足,只是在靠出色的互联网功能和低廉的价格厮杀,事实上国产品牌已经依赖价格优势在全球抢夺下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各厂商也在积攒自身的技术实力,跟20年前的三星、LG如出一辙。
TCL的100%色域覆盖的量子点技术;海信的低成本、大尺寸的超短焦DLP激光投影技术;乐视的生态布局以及创维依托于大数据的大内容功能,这些都是中国电视厂商针对未来电视产业发展方向而进行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部署。
电视在未来的家庭中将作为智能家居的核心和客厅流量的入口,地位举足轻重。
中国,已经准备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