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是一片红海?
2016年3月-6月主流消费级无人机销量份额及毛利占有率估算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3107.htm
以上几个不同的官方机构和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显示1500元以上的各个价位段,大疆无论是销售数量,还是利润都占据了整个消费级无人机市场90%以上,而此前媒体通常引用报道大疆的市场占有率约70%(笔者推测可能把1000元以下价位玩具类无人机也加入了统计)。所以从消费级无人机统计的角度,大疆的销量和利润双“90%”份额的分量含金量十足,如媒体推崇的“大疆就是无人机界的苹果”。
显而易见,其他无人机厂家在没有高清图传,没有视觉技术;而核心飞控、云台、相机、工业设计和软件功能全面落后,同时价格又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很难与大疆形成竞争。行文至此,笔者想以3大特点和2个真相来总结消费级无人机的真正市场格局,供对行业感兴趣的爱好者、从业者及投资人参考。
消费级无人机第一大特点:技术门槛极高,不是几个硬件拼凑就能在短期内打造出一款产品出来。例如飞控的核心算法,需要数年时间,数代产品不断迭代优化才可以达到工业级的可靠度。
消费级无人机第二大特点:安全性要求极高,不是做一个简单的炫酷电子产品。严格来看,消费级无人机的安全性要求远远高过汽车。想象一下,一个以100多米高度飞行的几公斤物体,如果出现故障自由落体扎到地面的人将是致命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和技术门槛极高是呼应的,所以无人机不是飞起来就可以了,需要在硬件、软件、算法、系统等整一个构建起飞行安全体系。这个不是5年10年可以彻底实现的,甚至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消费级无人机第三大特点:政策法规不明朗,运营风险极高。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有一套完备的消费级无人机管理法规。作为制造商,要面临极高的运营风险,需要庞大的团队与各级政府沟通报备,讨论制造标准、管理规范及空域使用。这些成本投入比研发成本投入还高。很可能出现产品研发出来,政府突然颁布制造标准和管理规范,如果不符合,将会直接被禁止销售。
消费级无人机第一大真相:实属小众市场,不是生活必需品,也没有很多机构宣称的百亿美元容量。有一份权威调研报告显示,很多用户买了无人机产品后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一个艺术品摆放在家里,平均每周的使用频率不到2次,不同于手机分秒不离手。既然是非生活必需品,销量也不可能像汽车市场数千万量级,更不可能像智能手机市场数亿量级。
消费级无人机使用频率

消费级无人机第二大真相:热钱麻木投资,99%打水漂。大量热钱涌入,烧钱可以赚取短时间内的噱头,但是砸不出短期内的技术积累。最后没有销售转化,一切都是梦想很美,现实太骨感。
下图非常清楚显示,2015年接近3亿美元投到3DRDJIYUNEECEHANGPARROT.
主要消费级品牌投资情况

3DR从2012年至今融资达1.3亿美元,而年初就宣布大量裁员,并终止消费级无人机业务。Ehang获得了5200万美元投资,各大头条经常有,在各大销售报表里连名字都看不见。Yuneec获得了Intel6000万美元投资,能否做到6000万美元的年销售额可能还要打个问号.可惜了那么多风投拼命砸钱打水漂. 还好2016年至今只发现了一笔无人机相关投资,3DR新一轮2700万美元融资,被用到了行业应用无人机,而非消费级无人机。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5月,小米发布了旗下第一款无人机,4K版价格下探到了2999元。同样在5月份零度智控也发布了“口袋机”Dobby,标价1899元,价格直接拉到2000元以下。面对无人机红海市场,看来风投们已经嗅到血腥的味道,没有十足靠谱的无人机项目,不敢轻易再投了。
希望此文对无人机行业感兴趣的爱好者、从业者及投资人有所启发。技术的进步是靠孜孜不倦的工程师和吹毛求疵的消费者。脚踏实地,时刻保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知,大家才不会误入歧途,被虚幻的概念和利益摆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