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闭

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工控自动化 > 业界动态 > 中国制造痛点:缺失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

中国制造痛点:缺失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

作者: 时间:2016-05-05 来源: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收藏
编者按:随着中国制造告别低成本、规模化竞争以及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企业、消费者、商业营销形成的“物美价廉”的消费诉求有待转型,对中国制造而言,其转型发展的道路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

  标杆企业要率先探索实践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0697.htm

  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工业文明推动着世界的发展进程。在此期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制造文明。比如,从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到今天的奔驰、宝马,“德国制造”给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这体现出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专注、标准、精确、完美和秩序。

  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

  这种工业文明的构建离不开标杆企业的引领。事实上,从铁人精神、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高铁精神,再到格力、华为、中兴等矢志技术创新、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的理念,中国并不缺乏自主创新、梳理中国品牌价值追求的个案,但如何将这种精神内化为整个社会的文明理念,需要更多标杆企业的出现。

  因此,标杆企业是国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都分别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在当代中国,标杆企业应当率先探索和实践,提炼中国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全社会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制造文明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政府来说,应该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机制,并大力营造相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

  德国、日本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价质低的困扰。对此,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蜕变;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以此为鉴,我们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引导树立质量诚信文化。

  对制造企业来说,应走出以规模换成本、以成本换价格的竞争模式,树立以科技、质量、品牌为先的发展理念。我国制造企业践行制造文明,应对消费者存敬畏之心,不让低质产品流向市场;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同时要在全社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将就”到“讲究”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此外,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也应从追求“价格低廉”转变为“高质有效”。当前,我国一大批偏好性能、愿为高品质埋单的消费群体正在兴起,这意味着消费理念的变革、对“价廉物美”观念的部分扬弃,并很有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新层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