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华米黄汪揭秘小米智能手表团队 千万销量这样炼成

华米黄汪揭秘小米智能手表团队 千万销量这样炼成

作者: 时间:2016-04-25 来源:智东西 收藏

  关于小米手环的产品推新计划,黄汪给出的整体节奏是: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4/290178.htm

  1、功能精简,提供最基础需求,如计步、睡眠监测、来电与闹钟提醒,并保证长时间待机;

  2、市场培育期阶段不做屏显功能,保证待机时长,培养用户习惯;

  3、针对运动人群的急需的心率监测功能推出光感版,产品功能加强与延展;

  4、市场成熟后,计划推出带屏幕显示的手环。

  对于硬件研发与产品迭代,黄汪分享了重要心得:

  “一般地,新产品不能包含超过前一代30%的新技术,否则会带来研发周期的很大不确定性”。

  针对如何提高产品良品率,黄汪给出的的做法是:

  除了硬件技术之外,十分重视产品内部测式。我们至少要做三轮内测才会决定是否上市。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参与感,包括后勤大姐都可以参与内测吐槽,连财务都会吐槽产品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占据更多的市场,黄汪给出了三条有效路径:

  第一条,一开始就做细分肥沃的市场,比如女性,不求量,求利润;第二条,备足大量资金,趁市场格局还没确定,直接入局基础市场,但这条路在运动手环领域已经行不通;第三条,把硬件做轻,做一个互联网公司。

  而回顾数次创业的披荆斩棘和起伏成败,黄汪提及他最深的感受是,“痛苦的地方是硬件的山寨化竞争。必须高颜值、高品质、低成本,三股力量聚拢才能战胜山寨”。

  可穿戴市场还有哪些机会?

  纵观国内的可穿戴市场,运动手环已经占据了大量份额且呈现出巨头割据的态势。对于新入局者,还将存在哪些机会?

  对此黄汪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而这些不仅仅是的机会:

  用户市场培育成熟后,不同领域的消费者将针对不同场景提出细分需求:

  1、使用场景需求,从运动与健康定位延伸建立的消费者大部分属于运动爱好者,他们将针对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种类及其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需要,在简单“计步”功能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运动、不同场景进行功能加强,如骑行、滑雪、高尔夫、游泳及各种球类运动;

  2、外观设计需求,时尚人群对于产品外观的时尚、穿搭、美观等个性化需求;

  3、根据手环“机不离身”特性,可用于人体身份识别、小额免密支付等;

  4、借可穿戴设备在动作捕捉精准度方面的优势,充当VR/AR设备的最佳外设。

  随后,黄汪通过介绍与李宁等合作的范例,展示了可穿戴技术与体育行业更具体的商业机会:

  1、与马拉松赛事公司合作设置马拉松打卡积分自动排名,很受欢迎;

  2、去年,与李宁联合推出植入跑鞋的智能蓝牙模块,出货量100万只;

  3、今年,将与更多的运动鞋品牌商、创业模块公司达成合作,预计出货量约1000万只。

  此外,黄汪表示,技术门槛不断提高是智能硬件领域竞争的整体趋势,在传统硬件基础上加蓝牙/WiFi的常见“智能化”思路已经不具备发展的可能。

  做最大的坑?

  本月初,黄汪的独家对话中已透露,“大屏的”小米将在第二季度发布。在昨晚的线上分享环节中,他更是深入剖析了华米做的核心思路。

  原来在做出爆品小米手环之前,黄汪早期已经尝试过智能手表,他提及那段经历:

  “我的创业团队在我创办华米之前,也就是2013年就已经在做智能手表了,叫ZWATCH,当时还是用的智器品牌。这是一款通用型的智能手表,也就是说它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干得很一般,没有哪个功能特别打动消费者”。“泛功能通用型产品”已经被黄汪的实践经验所否定。

  具体到手环/手表领域,“将手表当作通用平台去做是大坑”,黄汪补充道。他强调,通用平台与屏幕CPU将耗去产品过多的电量,与围绕用户使用场景省电的穿戴产品思维背道而驰。

  那么,从ZWATCH智能手表创业项目出发,经历小米手环爆发,再回归手表品类的背后逻辑是?

  黄汪表示,“我们从中(ZWATCH项目)汲取经验,从做智能手表倒回去,先做极简的智能手环,从手环开始分析消费者对可穿戴产品的需求。通过积累上千万用户的反馈及后台的大数据分析,找到能手表的需求点,再重新定义手表的功能,并把手环的需求用户的体验从端到端打通。”



关键词: 华米 智能手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