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因素分析
|
本次调查将就业准备赋值定为0至10,0代表极不满意,10代表很满意。调查结果显示:选“8”的247人,占28.3%;选“9”的123人,占14.1%;选“10”的36人,占4.1%。调查表明:大学生总体上的就业满意度较高。
与此相对,本次调查概括出了职业选择过程中遭遇的6类苦恼:想去的单位不要我,要我的单位不想去,获得的有用信息较少,开始择业时对面试考官的问题和用意毫无准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尚未作长期规划,择业过程中精神压力较大。调查显示:选择“想去的单位不要我”的431人,占48.1%;选择“要我的单位不想去”的341人,占38.1%;选择“获得的有用信息较少”的407人,占45.4%;选择“开始择业时对面试考官的问题和用意毫无准备”的210人,占23.4%;选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尚未作长期规划”的380人,占42.4%;选择“择业过程中精神压力较大”的371人,占41.5%。
本次调查运用了就业准备程度量表——李克特量表,包含的问题为:“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突变使我难以适应”,“我不知道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大学期间对工作的准备很少”,“我选择的工作与我的性格很适应”,“我对将来自己如何一步一步晋升、发展有明确的设计”,“大学期间我已经为工作锻炼了必要、充分的能力”,“未来的事情很难预测,走一步算一步”,“自己的升迁掌握在别人手中,职业设计毫无意义”8项,就业准备程度一般以上的289人,占32.4%,较高就业准备程度的111人,仅占12.5%。
什么影响了职业选择?
选择职业过程中的外在影响
本次调查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筛选、综合为4类:受父母期望的影响、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受社会舆论对职业评价的影响和受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的影响。调查显示:受父母期望影响较大和很大的分别占29.8%和6.9%;受生活环境影响较大和很大的分别占43%和9.4%;受社会舆论影响较大和很大的分别占38.2%和7.5%;受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影响较大和很大的分别占22.5%和6.8%。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总体上受生活环境这一较客观的因素影响较大,而社会舆论对职业评价的影响不仅左右了职业理想的形成,还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职业的现实选择。父母的期望和求稳定、保终身等观念的影响随着大学生个体独立意识的回归正逐步减弱,但在目前状况下仍有生存空间。
个人状况与职业的符合程度
调查将个人状况分为4类: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素质以及职业生涯的明确程度。调查显示:对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1.9%和29.3%;对于个人的性格、气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8.1%和24.7%;对于个人的能力、素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7.4%和20.1%;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较了解和很了解的仅占39.4%和13.4%,其中说不清的占32.2%。调查表明: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对个人状况说不清,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个概念,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就业指导部门予以重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