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黑手机一条龙销售 进网标志混乱是源头

黑手机一条龙销售 进网标志混乱是源头

——
作者: 时间:2006-12-29 来源:东方网 收藏
从11月中旬开始,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手机市场秩序的行动。信息产业部要求各地通信管理部门按照《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对不履行质量责任和“三包”责任的生产、经销商予以严肃查处。 

易观国际一份数据显示,“”的销量目前已占到全国手机销量的20%,并超过内地任何一个手机生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而在广东,“”甚至占到正牌手机的50%。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政府下决心力除陈弊,但从长远来看,减少行政干预,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和完善销售渠道,才是解决“”问题、净化通信市场的根本之道。 

价格诱因 

所谓“黑手机”主要是指“水货”机、组装机、贴牌机和翻新机等。通过逃避税收,取消售后服务,这些“黑手机”使国内手机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变得相当残酷。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黑手机”的来源,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通过境外直接走私入境,另一种是将旧手机拆解拼装后销售。经过这两种渠道进入市场的“黑手机”,每部利润可以达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以此推算,走私1000部手机,中间的差额利润高达上万元。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高额的利益驱使下,在有些地区,“黑手机”已经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定“产业链”规模,即形成生产、销售、购买等一条龙的销售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一位教授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正规渠道的手机价格中往往包含有售后服务,关税等费用,而这是“黑手机”所不具有的。这样一来,“黑手机”表现的更具价格“优势”,也正是这种“优势”,成为“黑手机”吸引消费者的“独门武器”。 

进网标志之乱 

由价格因素引发的“黑手机”市场不仅给电信市场秩序带来影响,同时也给监管工作提出了挑战。 

在信息产业部已进行的几次有关电信市场的治理中,都着重强调了治理“黑手机”问题的重要性。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常务委员谢麟振在接受《通信产业报》采访时表示,信息产业部在下一阶段整治黑手机的行动中,将重点打击出售、租赁、伪造手机进网标志的不法行为,而这正是“黑手机”猖獗的源头所在。他强调说:“对于此类问题,信息产业部应会发现一家,惩处一家,决不手软。” 

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在我国虽然已有《电信条例》,但是对“黑手机”市场的规范和管理,缺乏针对性。另外,目前法律还没有就“黑手机”行为本身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规范,而“黑手机”所形成的“产业链”涉及到的是多个部门的管理。在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增加监管工作的难度。 

而长期关注通信领域的证监会注册分析师余凯告诉《通信产业报》记者,一些获得手机生产牌照的正规厂商由于严重亏损,也在靠租赁、出售进网标志维持生计,而这种行为也导致“黑手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技术+渠道 

在此次《移动电话机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方案》中要求,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是:使走私移动电话机的违法活动,非法生产、经营冒牌、拼装和翻新等移动电话机产品的行为得到遏制。 

据记者了解,在国外许多手机生产企业采用的是和运营商捆绑销售,即“手机企业+运营商+用户”的销售模式。同时,手机企业还建立专卖店,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以减少“黑手机”的出现。 

除了在渠道建设方面要控制之外,技术手段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易观国际分析师赵月旺向《通信产业报》记者表示,应该采用技术手段,来控制“黑手机”的问题。他告诉记者,每一部出厂的手机都有一个IMEI号(设备识别码),通过运营商实行手机的接入控制,是目前“黑手机”治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专家傅仙罗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有效利用IMEI号,以利于社会安定和反走私手机案》的提案。通过这个手机进网许可认证号,在相关的验证网站上,即可鉴定许可证的真伪,从而判定手机的真伪。



关键词: 黑手机 手机专题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