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人才服务业异军突起 与人才共舞共赢(上)

人才服务业异军突起 与人才共舞共赢(上)

——
作者: 时间:2006-12-22 来源:人才市场报 收藏
 12月8日-9日,全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展在上海举行,与会企业超过300家,中外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源行业的市场规模。来自上海市中介行业协会的消息称,保守估计,2006年上海服务业总销售额超过130亿元人民币,沪上服务机构数量达到560家左右。 
无论是人潮汹涌的招聘会,还是如日中天的网络招聘;无论是且行且近的人才派遣,还是初露锋芒的职业咨询;无论是中低端的职业介绍,还是高端人才猎头……一个年增30%-40%、新兴业态势如破竹、外资机构加速进入的人才服务业,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在个人的求学、求职、跳槽、升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外来打工者、大学生、白领、职业经理人谁都离不开它。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如何更好地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作为就业市场的主要推动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该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

  ——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

  上篇:人才服务业异军突起

  求职经济携人才服务业走向前台

  时间走到了2006年的最后一个月,正是人才市场的旺季,应届大学毕业生热火朝天地找工作,在职人士则纷纷谋划着新的跳槽计划。

  复旦大学网络学院应届毕业生宋振华初步盘算了一下,找份工作大概要做这么些事儿:写一份“完美”简历并复印50份,拍一张“神奇”报名照,到几大招聘网站上注册并输入简历,到学校内外的各种招聘会上投简历,定期购买一些人才招聘类的报纸看看,至少要准备一套面试“行头”,包括衬衣、领带、西服等;还不止这些,宋振华不太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老师建议他去找职业咨询和规划方面的专业人士咨询一下。“这么一来,花费不会低于2000块。”

  已经工作了4年的Joye情况有所不同。她目前在沪上一家全球知名的制造企业担任工程师,但她想转行到媒体当记者,或者进入公关行业。她觉得不光要把简历放在各大网站上,还要请专业的人才中介机构为自己推荐合适的岗位。另外,Joye还想去参加一个职业礼仪和职业形象的培训,“在工厂里呆久了,要改造一下自己。”

  而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市场部门经理的Johnny,想在春节前跳槽。Johnny在目前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快3年,还没有升职的可能,他已经不耐烦再等下去。眼下他正在跟几个猎头朋友接触,他的计划是,明年去读MBA,同时请猎头帮忙换一个行业做做,积累更加丰富的行业背景,“这样一来,3年后自己的职业层次会有个质的飞跃.”

  如今,“求职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名词,每个人都在跟它打交道。当工作岗位越来越稀缺,找一个合适的职位需要更多技巧;当工作越来越不稳定,跳槽已是家常便饭;当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越来越快;当由求职、跳槽、转行、充电而引发的消费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开支的一部分,“求职经济”走向了前台。而和它相伴相生的,正是人才服务行业。

  560家人才服务机构抢滩市场

  按照专家的定义,人才服务业指为人才成长、使用、开发等提供服务的事业,一般包括人才市场中介、人才测评、人事代理、人才租赁、人才培训、人才咨询等。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可以申请从事七大人才中介服务业务:(一)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和咨询服务;(二)人才信息网络服务;(三)人才推荐;(四)人才招聘;(五)人才培训;(六)人才测评;(七)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业务。简单来说,为人们求职、培训、跳槽、测评、职业发展等提供相关服务的,都属于人才服务业。

  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秘书长朱庆阳给记者透露了一组数据,2004年,上海人才服务业的销售额是65亿元,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窜升至105亿元,2006年保守预计将超过130亿元。

  行业的红火,使得市场的参与者数量快速攀升。最近几年,从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岗位上辞职“下海”开办人才服务机构的人越来越多了,从其它行业转向开猎头公司、办培训机构、建招聘网站的商人也在增多。截至目前,上海的人才服务机构数量达到560家左右。 “这个数字是指经过官方审批获得经营权的正规机构,实际上各类‘地下猎头’和服务公司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曾有数据称,仅上海一地的中介猎头公司至少超过1000家,数以千计的人才服务机构抢滩市场,优胜劣汰中,造就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

  产业推动力来自每个职场人

  互联网招聘的创始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招聘机构Monster(巨兽网)的创始人杰夫?泰勒(Jeff Taylor)有个经典观点——21世纪的工作,就是“变化,更多的变化”。在无法阻挡的变动中,人才服务业开始成为人们工作和职业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人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正是来自每个职场中的个体。

  一方面,现代都市人才济济,人才流动快,各种各样的人才服务需求不断产生,客观上需要有专业化的、发达的人才服务业去满足;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也是商品,也存在经济价值,为人才服务有获取利润的可能。随着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种服务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大,从而促使人才服务业加速发展。

  此外,目前国内人才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大量处于职业金字塔中低端的求职者求职难,需要接受职业培训,而经济发展所需的中高端人才大量短缺,人才流动空间加大,这些都给人才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根据上海市人事局的人才发展规划,到2010年,上海将力争使人才总量增加到220万人,到2015年时将基本建成国际人才高地。目前人才总量已经超过150万人。“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朱秘书长认为,上海人才服务业的潜力相当可观。“前几天一家中介机构的老总还跟我说,他今年刚刚开始做,销售额就超过了200万人民币。”

  人才服务业的兴起、改革、发展,最原始的推动力是人才,而产业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无疑也是人才。先进的人才服务业带来了求职方式的革新,带来了新鲜的职业观念,更拓展了国内职业人士的活动舞台。



关键词: 人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