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设计应用 > 蓄电池充电技术研究

蓄电池充电技术研究

作者: 时间:2011-03-09 来源:网络 收藏

3.3停充控制

当蓄电池充足电后,必须适时地切断充电电流,否则蓄电池将出现大量出气、失水和温升等过充反应,直接危及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随时监测蓄电池的充电状况,保证电池充足电而又不过充电。主要的停充控制方法有:

(1)定时控制采用恒流充电法时,电池所需充

电时间可根据电池容量和充电电流的大小很容易地确定,因此只要预先设定好充电时间,一旦时间一到,定时器即可发出信号停充或降为涓流充电。定时器可由时间继电器充当,或者由单片机承担其功能。这种方法简单,但充电时间不能根据电池充电前状态而自动调整,因此实际充电时,可能会出现有时欠充、有时过充的现象;

(2)电池温度控制对CdNi电池而言,正常充

电时,蓄电池的温度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当电池过充时,其内部气体压力将迅速增大,负极板上氧化反应使内部发热,温度迅速上升(每分钟可升高几个摄氏度)。因此,观察电池温度的变化,即可判断电池是否已经充满。通常采用两只热敏电阻分别检测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当两者温差达到一定值时,即发出停充信号。由于热敏电阻动态响应速度较慢,故不能及时准确地检测到电池的满充状态;

(3)电池端电压负增量控制一般而言,当电池

充足电后,其端电压将呈现下降趋势,据此可将电池电压出现负增长的时刻作为停充时刻。与温度控制法相比,这种方法响应速度快,此外,电压的负增量与电压的绝对值无关,因此这种停充控制方法可适应具有不同单格电池数的蓄电池组充电。此方法的缺点是一般的检测器灵敏度和可靠性不高,同时,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电池充足电后电压的减小并不明显,因而难以控制;

(4)利用极化电压控制通常情况下,蓄电池的

极化电压出现在电池刚好充满后,一般在50mV~100mV数量级,采用有关专利技术[3]来测量每个单格电池的极化电压,这样就使每个电池都可充电到它本身所要求的程度。研究表明,由于每个电池在几何结构、化学性质及电学特性等方面至少存在一些轻微的差别,那么根据每个单格电池的特性来确定它所要求的充电水平会比把蓄电池组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的方法更加合适一些。这种方法的优点表现在:

①不需温度补偿;

②电池不需连续浮充电,电池间连线腐蚀减少;

③不同型号和使用情况的电池可构成一组使用;

④可以随意添加电池以便扩容;

⑤每个电池都可用到不能再用,而其寿命不会缩短。

4结论

蓄电池充电技术的改进,有利于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蓄电池可接受充电电流曲线,只要采用适当方法对电池实行去极化,实现蓄电池的快速充电是可能的。研究表明,脉冲充电、脉冲放电去极化充电法是一种较好的快速充电方法,而实现这一方法的最佳装置是高频开关充电电源。蓄电池的充电控制包括各个充电阶段的自动转换、充电程度判断以及停充控制等三个方面。蓄电池充放电的时间、速度、程度等都会对蓄电池的充电效率和使用寿命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时,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1)避免蓄电池充电过量或充电不足过充会使

蓄电池内部温升过大、出气率上升,导致正极板损坏,从而影响电池的稳定性乃至寿命;欠充电会使负极板硫化,蓄电池内阻增大,容量降低。因此一定要掌握好蓄电池的充电程度;

(2)控制放电电流值即放电速度蓄电池放电电

流越大,再充电时可接受的初始充电电流值也越大,有助于提高再充电的速度。但是,蓄电池放电电流流经内阻时产生的热量会引起温度上升,因而放电电流不宜过大;

(3)避免深度放电根据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

第一定律[1],对于任意给定的放电电流来说,蓄电池充电电流接受比与它已放出的电荷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放电深度越大,蓄电池放出的电量越多,蓄电池可接受的充电电流就越小,这将减慢蓄电池的充电速度;

(4)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蓄电池的放电电量随

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应该掌握不同的放电速度和放电程度。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