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光电显示 > 设计应用 > 高亮度LED照明应用与散热设计

高亮度LED照明应用与散热设计

作者: 时间:2011-03-14 来源:网络 收藏

  发挥高效能、环保的效益是一大关键

  元件的核心,即是由一片晶粒利用加诸电压使其产生发光结果,而与一般矽晶片类似,晶片也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产生光衰现象,多数方案为了提升元件发光,多利用增加晶体的偏压,即提升加诸于LED的电能功率,让晶片能够激发出更高的,如此一来,加强LED功率也会使得晶体的光衰问题、寿命问题加速出现,甚至元件本身因强化而产生的高温,也会造成产品寿命的缩短。

  当单颗LED晶粒随着亮度提升,单颗LED功耗瓦数也会由0.1W提高至1、3、甚至5W以上,而多数的LED光源模组实测分析,也会出现封装模组的热阻抗因增加发光效能而提升,一般会由250K/W至350K/W上下持续增加幅度。



图4:目前单颗LED亮度持续提升,也有采取单颗LED高亮度光源、搭配简化电源模块的嵌灯设计

  而检视测试结果会发现,LED也会有随着“功率”增加、“使用寿命”减少的现象,会让原本可能具有20,000小时使用寿命的LED光源元件,因为影响,而降低到仅剩1,000小时的使用寿命。 尤其是当元件在摄氏50度的运作温度下,均能维持最佳的20,000小时寿命,但当LED元件运行于摄氏70度的环境,平均寿命则降至10,000小时,若持续在摄氏100度环境下运行,寿命会仅剩5,000小时。

  LED模组设计的热阻抗现况

  除了关键元件LED易受温度影响外,光源设计多半也采取模组化概念开发,甚至为了取代传统光源,让发光元件与电子电路只能在极小空间内进行整合,因为LED为DC直流驱动元件,多数灯具的连接电源为AC交流电源为主,为简化LED光源的施作复杂度,目前的主流做法是直接将电源整流、变压模组与LED发光元件进行整合,但问题来了,因为可用的电路空间相对小很多,在装置内的对流空间相对变小的情况下,自然也无法得到较佳的效果,也只能透过主动式强制散热的相关对策,进行模组的散热处理。

  若由热阻抗模组观察所制作的热流模型,进行LED晶粒预测接合点的温度,接合点意指半导体的pn接合处,定义热阻抗R为温度差异与对应之功率消散比值,而热阻抗的形成因素相当多,但透过热流模型的检视方式,可以更清楚确认,热的散逸处理方面,是因为哪些关键问题而降低其效率,可以从元件、组装方式、基板材质、结构去进行散热改善工程。 一般LED固态光源的热流模型,可以从几个关键处来检视。



图5:高效果的天*板灯,其LED需高功率驱动发光,因此整合的电源模块、散热模块成本也会较高。

  例如,LED发光元件可以拆解为LED晶粒、晶粒与接脚的打线、封装的塑料,再将观察扩及LED光源模组,即会有LED元件、接合的金属接脚、Metal Core PCB (MCPCB)电路板、最后为散热的铝挤型散热片等构成,而热流模型可以观察有几个串联的热流阻抗,例如结合点、乘载晶粒的金属片、电路板与环境等,再检视串联阻抗的热回路,试图去发现散热效率低下的问题症结点。

  再从模型去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从晶粒的接合点到整个外部环境的散热过程,其实是由几个散热途径去加总而成,例如,晶粒与乘载金属片的材料特性、封装LED晶粒材料的光学树脂接触与电路板材料热阻特性、LED元件的表面接触或是介于散热用之铝挤型散热鳍片黏胶,乃至降温装置与空气间的组合等,构成整个热流的散热过程。

  LED固态光源的散热改善方式

  LED固态光源的运作温度如何有效散逸,会影响整个光源效能、能源利用效能、装置寿命等重要关键,而改善散热的方式可自晶片层级的技术、封装LED晶粒的技术、电路板层级的技术去进行改善。

  在晶片层级的散热处理手段方面,由于传统的晶片制法,多以蓝宝石作为基板进行设计,而蓝宝石基板的热传导系数接近20W/mK,其实很难将LED磊晶产生的热快速散出,目前主流的作法,在针对LED晶片级的散热强化处理,尤其是针对高功率、高亮度的LED元件方面,为使用覆晶(Flip-Chip)的形式,有效利用覆晶将磊晶的热传导出来。

  另也有一种方式,是采行“垂直”电极的方式去制作LED元件,由于LED元件上下两端都设有金属电极,此可在散热的问题上得到更大的助益。 例如,采用GaN基板作为材料,由于GaN基板即为导电材质,因此电极可以直接做在基板下方进行连接,即可得到快速散逸磊晶温度的效益,但这种作法因为材料成本较高,也会比传统蓝宝石基板作法的成本贵上许多,会增加元件的制作成本。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